(“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旧址。(资料图片))
高考是终章,亦是人生序章。入秋,随着大学录取通知书陆续送达,莘莘学子也将收拾行囊,奔赴人生的崭新旅程。我们也来到石家庄正定县城,探访“新中国高等教育的摇篮”、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华北大学旧址。
车辆穿行古城热闹的街巷,进入256医院的北门,再一路向东向南,须臾,一座尖顶的教堂式建筑便跃入眼帘。绕至建筑南面,有一块竖立的石碑,上面写着“华北大学旧址”六个大字。从1948年8月到1949年年底,华北大学虽存在了一年多,却是当时解放区的最高学府,孕育了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众多新中国的高等院校,为我国的教育史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眼前的这座教堂,建于1858年,主体坐北向南,为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建筑内部空间很大,可同时容纳二三百人,曾被当作华北大学的礼堂。2018年,此地成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时钟拨回至1948年的春天,中共中央东渡黄河来到晋察冀边区。同年5月,经中共中央研究决定,原属晋察冀边区的华北联合大学与原属晋冀鲁豫边区的北方大学合并,成立华北大学,为解放全中国培养干部人才。金秋8月,隆重的开学典礼在正定举行。吴玉章任校长,范文澜、成仿吾任副校长,钱俊瑞任教务长,人们满脸喜色,携手走向这座大气典雅的礼堂……
在华北大学旧址,除了这座教堂,还有一座栖贤楼和一栋学生宿舍楼。教堂东侧的栖贤楼是白色的二层小楼,设有露台和拱门。楼南面门前两侧各有一棵300年树龄的侧柏,虽是古树,却苍劲青翠,小楼掩映其中,别有一番韵味。沿着木质楼梯登上二楼,可以看到校长吴玉章和著名作家丁玲的办公室。“丁玲办公室旧址”内还留有她写作时惯用的桌椅等简单家具,其代表作《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也在这里修改完成。栖贤楼南侧青灰色的小二层楼建于1889年,曾是学生们的宿舍,隔着门缝向里张望,木质楼梯已然老旧,剥落裸露的墙皮仍默默讲述着当年的故事。
虽然当年条件艰苦,但大批文艺精英和学术理论名家云集此地。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华北大学就培养了近2万名干部,他们毕业后奔赴到祖国的各条建设战线,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党史专家曾表示,华北大学是石家庄市区周边红色文化资源最为密集的一座“富矿”,是解放区文化名人、学者教授云集,大师荟萃的学术殿堂。
1950年10月3日,以华北大学为基础合并组建的中国人民大学举行了开学典礼,成为新中国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之后,在此基础上又相继组建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一批高等院校。华北大学虽完成使命,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的影响力绵延不绝。
回望旧址,院内师生亲手种下的那一排梨树,早已枝繁叶茂,郁郁葱葱。春来,梨花一树雪白,香远益清;秋来,梨果压满枝头,锦绣丰年。植一抹绿,育千万人,细细琢磨,种树、育人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为未来播下春之希冀,静候秋之硕果。
原文链接:[学习强国]河北石家庄正定华北大学旧址:春覆一树香雪 秋来硕果盈枝
(责任编辑:周思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