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来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努力做精于“传道授业解惑”的“经师”和“人师”的统一者。
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用“大思政”体系塑造青年,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其中,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作为文理交融的关键领域,对人文社科专业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也是数学学院近年来重点打造的精品课程。作为一名数学专业教师,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如何培养人文社科本科生的数学素养和数学思维,做到让数学课程与思政育人同向同行,如何在中国大地上用数学语言回答时代之问,自然也成为我们要思考的重要问题。
一、提炼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
“课程思政”不是一门或一类特定的课程,而是一种教育教学理念,不是简单的“课程+思政”,而是将思政融入课程教学的全过程,做到视之无痕、品之有味。大学所有课程都具有传授知识及思政育人的双重功能,承载着培养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作用。
在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设计中,我们摒弃了传统的以知识为主导的教学理念,通过深入挖掘数学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变为以育人为主导,以培养科学精神、理性思维和量化推理能力为目标,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来了解世界变迁,运用数字数据来认识中国发展,用数理了解世界,用数字读懂中国。
在课堂中,我们通过对数学学科相关知识理论的发展历程和历史的讲授,让学生体会人类对知识和真理的不懈追求以及探索新事物的强烈愿望,提升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通过数学严谨缜密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理性思维,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建模和分析,教会学生如何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程设计体现数学体系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升学生的大局观;通过教师对待教学、课堂和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通过教师自身对专业知识和思想素质的不断加强,研究数学与人文社科领域各专业的交叉与融合,提升对文科专业学生的价值引导。
二、构建分类分层的教学体系设计
为适应新时代新文科发展、人才培养新需求、课程思政新要求,我们构建了丰富多样、分类分层的课程体系,形成了面向人文社科专业学生的“数学基础课(四层次公共基础课、数学专业基础课、跨学科试验班专开数学课)+通识核心课《量化推理》+拓展学习与研究实践(应用性选修课、课外研究实践、科普通识讲座、学科竞赛、学术社团)”的立体化数学教育体系。
同时,我们实施了学生自主“选课程层次、选习题课层次、选课堂、选课外学习资源”的“四选”因材施教模式,打破了传统按专业统一设置数学课程或基于测试成绩和特定专业拔高要求的分层次的教学模式,由学生根据自身基础、兴趣以及深造发展、转专业、辅修等需求自主选择不低于本专业基本要求的层次课程,或者选择数学专业基础课代替公共基础课。通过课外学习资源和习题课(研讨课)分层设计,学生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不同层次学习资源和习题课或进阶性选择多层次习题课,从而有效解决规模化教育中实施因材施教的困境。
此外,每门课程从总体设计上都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程教学体系和教学模式,以全方位、全过程的全景式视角,按照“课堂、队伍、教材、资源、方式、评价”六位一体、“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衔接、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方式,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过渡到思维培养,将教书与育人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遵循“应用先行、理论紧随、应用回归”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以案例为载体,通过数学案例教学提高学生的思辨、分析、表达、判断、创新、决策等核心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助力学校的新文科建设,打造文理结合的创新型人才。
三、创新教学和评价模式
在教学模式上,全部课程将课堂讲授与研讨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实现基本课程教学、拓展性教学与研究实践性教学深度融合,打造适应新文科发展的新型课程思政教学方式;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数字化资源和智慧教学环境,建立了课内外师生学习和指导的信息化互动交流平台;课前设置预习环节,包括课前导读、上节课内容回顾、典型问题的思考等;课上通过实例讲授和学生密切相关的数学思想和思维,包括讲解课件、随堂测验、师生互动、课堂总结等环节;课后布置作业、课外拓展阅读、开展通识教育讲座等,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性学习。此外,我们利用小班研讨、读书报告会等形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专业主动思考,进行跨学科交叉与探讨,寻找数学与其他学科新的契合点,将世界观、价值观深度融入课堂,通过对实际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运用量化推理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课程改革必然会伴随考核制度的改革。我们加大了平时的过程性考核力度,全面考察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既考核平时的课堂考勤、课堂纪律、课堂互动、读书笔记、课外研讨等情况,也在期末考核一些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的实际应用的题目,着重考察学生学习的广度、掌握的深度、知识运用的灵活度。
教育是一门“仁而爱人”的事业,有爱才有责任,而课程思政本身也是一场有爱的教育过程。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全体教师将秉承上下贯通、左右协同、富有特色的“大思政”格局,坚守“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在培养“复兴栋梁、强国先锋”的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
(作者柯媛元系中国人民大学数学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唐芊尔采访整理)
原文链接:[光明日报客户端]新文科背景下的大学数学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考
(责任编辑:常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