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守好校门、做好保障是高校疫情防控的重要课题。近日,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表示,高校是社会各单位当中最容易发生聚集性疫情的地方之一,是疫情防控的重点部位。
面对疫情,位于北京的高校如何跑出青春加速度?
中国人民大学静园临时党支部书记仇焕广说,5月22日,根据疫情防控要求,他所在的家属区静园社区、林园社区已被封闭管理。随后,也按学校党委要求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临时党支部成立后第一天,推动了防疫消杀、垃圾清运等保障方案逐步落地执行,几百户居民的蔬菜水果包也逐一分发到人。
中国人民大学林园社区分发蔬菜包。(中国人民大学供图)
在临时党支部的协调下,一批青年志愿者投身校园服务一线,尤其是还配合家属社区开展一对一精准送药服务,为居家观察的老年人打饭送餐等。
人大社区主任王俊青说,年轻人对志愿服务很上心,他们忙碌的身影极大缓解了社区内人员的焦虑。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内,青年志愿者先锋队设置校园流动巡值志愿者、核酸检测引导志愿者和校门引导志愿者多种志愿服务岗位。
2020级本科生汤宏焜担任过核酸检测引导志愿者和校园流动巡值志愿者,他说,中午进行志愿服务的时候,太阳特别大,许多同学都会出不少汗,有一些在太阳底下站岗的同学脸都被晒红了。
汤宏焜在校园内巡值。(中国人民大学/提供)
对北京高校而言,打好疫情防控阻击战,既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场实践中的大思政课。针对封校期间学生面临的网课教学、毕业就业等问题,不少高校“接诉即办”,为在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保驾护航。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在线上召开“院长书记下午茶”座谈会,了解疫情期间学生思想动态、心理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邀请参会学生代表分享留校期间关心的问题,并提供针对性的帮助。
在中央民族大学“校长面对面”座谈会上,12位学生代表提出关于整合信息报送工作、强化毕业就业指导、提升食堂菜品质量、提供有声学习空间、开放室内体育场馆、延长室外运动场时间等实际困难和现实需求,校方及时记录并逐一回应。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座谈会。(中央民族大学/提供)
商超及时补货、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优化教室使用安排、延长食堂营业时间、增设游泳馆开放场次……慢下来的校园里,学生的关注成为学校提升运行和保障质量的动力。
北京师范大学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校领导接待日”活动,相关部门对校园封闭管理期间学生保障情况开展大量调研,并就学生关注的就业实习保障、校园商贸服务、学习和体育空间使用、核酸检测安排、就医转诊服务、线上文化生活宣传等问题接诉即办。
“会后不久,参会学生代表提出的延长图书馆开放时间、提供校内核酸检测人流量情况实时查询等权益诉求就得到了迅速地落实,让我深感学校在疫情防控特殊形势下对学生的关切和全力解决问题的决心。”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美霖说。
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座谈会。(中央民族大学/提供)
(责任编辑:刘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