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由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中国人民大学生态金融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承办的“碳中和2060与绿色金融论坛(2022年夏季)”在京举行,来自金融、环境经济等领域以及碳交所的数十名专家学者共同参会,研讨中国碳中和背景下的绿色金融矩阵发展,并发布《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
《报告》提出,中国绿色金融已经进入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发展阶段,并分析了绿色信贷向碳信贷的聚焦、绿色债券的碳中和债券和国际化发展趋势、ESG与碳中和主题融合的新进展、碳市场发展前景,以及绿色保险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多样化发展,特别是气候保险与绿色金融其他工具的配合,并分析了气候风险和生物多样性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
《报告》表示,2021是碳中和元年,绿色金融进入了全新的发展阶段。绿色金融制度、政策和工具,围绕着碳中和目标而展开,不仅更加多样化,而且呈现互相联动支持共同发展的特色,走上了立体交织综合发展的大道,形成了碳中和的绿色金融发展矩阵。《报告》指出,碳中和的实质是在根本上颠覆性地再造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模式,碳中和金融必然成为2020至2021年的主题,并沿着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而开展,引导着我国的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绿色发展,逐渐形成绿色发展路径依赖。
《报告》呈现了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矩阵式发展的特点。在绿色信贷方面,目前绿色信贷占整个绿色金融资金总额的90%以上,在碳中和的绿色金融矩阵中发挥着主体作用。2020至2021年,绿色债券最大的特色:一是聚焦碳中和,二是国际化趋势明显。在聚焦碳中和方面,蓝债发行取得突破,应对气候变化专题的碳中和债券在绿色债券中占据了主体地位。
在绿色债券国际化方面,2020年10月20日,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等五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应对气候变化投融资的指导意见》提出,支持我国金融机构和企业到境外进行气候融资,从政策上支持和鼓励通过绿色债券引进国际资金和境外机构投资者。2020年,中资企业直接在境外发行了29笔绿色债券,募集资金约102亿元。
随着ESG投资在双碳目标资金供给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报告》表示,双碳目标与ESG的三个方面相连。ESG中的E是指环境指标,在目前全球碳减排碳中和背景下,与碳相关的指标成为环境指标中的核心指标。2021年10月下旬发布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1+ N”政策文件将ESG中针对环境方面的考核放在了重要位置。而且,经过2016年开始的大规模绿色金融政策和实践推进,已经开始促进我国部分企业形成绿色路径依赖,而ESG投资的扩展,既受益于这一绿色路径依赖,又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环节,强化了因为绿色金融政策推进引导的路径依赖。
碳金融市场,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20至2021年实现了飞跃发展。《报告》表示,2021年7月16日,全国强制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启动,其中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覆盖约45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截至2021年6月成交额约114亿元,交易率4%。相比较于欧盟碳市场400%以上的交易率,目前我国碳市场4%的交易率,说明了活跃度的严重不足,需要通过更多的行业加入以增加企业差异度,引入更多的金融工具和手段活跃供需,增加碳市场的活跃度,也说明了我国碳市场的发展潜力。据《报告》测算,如果我国的交易率也能达到欧盟碳市场的400%,交易额将超过万亿元,不仅为碳中和行业带来丰富的收益,也将成为金融主体业务之一,并提升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报告》表示,发展中的绿色保险也呈现与其他绿色金融政策和工具互相配合的特征。2020年1月,中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保险产品要突破已有的环责险、巨灾险的要求,服务于碳中和的气候保险产品创新日益多样化需求,体现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相配合的特征,推动为支持碳汇贷、碳中和债券发行的各种碳保险产品应运而生。
值得一提的是,在后疫情时代,随着我国绿色金融发展走向了围绕碳中和而开展的环境风险和环境机遇的双向管理时代,建议加深与国际绿色金融一致性和融合性。
原文链接:[新华财经]《中国绿色金融发展研究报告2021》:绿色金融进入矩阵发展阶段
(责任编辑:刘晓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