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劳治:1933年11月出生于福建省福州市,离休前任职于长春师范大学。兼任全国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全国高校思想教育研究会副秘书长,全国伦理学会理事,吉林省伦理学会理事长,吉林省高校两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职。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
多年来在青少年德育教育方面进行了系统性研究和开拓性探索,成果丰硕。主持编写了全国大学、中专及中小学德育教材等21部,为全国高校第一部《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编写组负责人。全国高校《法律基础教程》主编。著作甚丰,发表《修身的学问》、《伦理学大辞典》、《中华礼仪大全》、《爱国主义新辞书》、《中国伦理百科全书》等著作20部,发表论文40多篇,其中获国家级奖2项、省部级奖12项。
一本自我抒怀的回忆录,却让很多读过的人感慨万千;
一本没有正式出版的自传,却引起出版社的极大出版兴趣;
一本留与家人的内心读白,却引起了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及众多校友的关注……
发微信交流者有之,大篇幅写读后感者有之,曾经一起工作的同事、众多老中青校友索书欲一睹为快者有之,何也?原因在于这本书写出了亲情的珍贵,写出友情的诚挚,更写出了人生的真谛。
这本书叫《静竹·感悟我的人生》,作者叫陈劳治。
初见陈老,是在这个深秋后的一个下午。
轻敲屋门,一位笑容可掬的老人迎了出来。给记者的第一印像,陈老的表面年龄也就70上下,精神矍铄,满面红光。
陈老1952年被保送到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学习,离休前是长春师范大学教授,今年已经87岁高龄。可能是校友的缘故,一见到记者陈老便打开了话匣子,幽默风趣的讲述,让人格外亲切。
我们的谈话自然就转到了他刚写的这本书——《静竹·感悟我的人生》。
谈起书名,陈老说,一生中和“竹”结下了不解之缘!主要缘于三个词:竹屿、竹园、竹性。他进一步解释说:“竹屿是我出生的村庄,是祖居所在。”竹屿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闽侯县,一个山清水秀榕树茂盛、竹林遍地的村庄。世代祖传的陈氏大家族就是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竹园,在福州市仑山区,当年陈老的父母买下了一幢三层的联排别墅,他从小就在家中的竹园长大;竹性,因从小在竹林环境里长大,陈老特别喜欢竹子宁折不弯的品格,中通外直的度量,节节攀升的气势,随遇而安的性格和清净洁高的品质。
陈老说:“我要静心潜心像竹一样生活、工作、做人,宁静而致远,故把书定名为《静竹》以自勉,回忆往事,感悟人生。
陈老15岁参军,参加革命工作60多年,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毕业,从教60年,一生教书,桃李满园。尽管并非教育部的干部或工作人员,但作为专家顾问和专项任务的承担者,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作出的重要贡献,使得当时教育部门的有领导一直感怀他的贡献,感恩他的奉献,感谢他的助力。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校靳诺十分钦佩陈老默默耕耘,奉献教育,立德树人的高尚品格,每到长春出差,陈老都是她必见之人。长春师范大学校领导表示:陈老是长师的一张“亮丽名片”!
成绩面前陈老却说,自己就是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是随着共和国壮大而长的知识分子。正值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写写自己在祖国阳光下的成长经历,想把一点感悟深层梳理一下,不为别的,只希望达到三个目的:
——盘点自己的经历。回想几十年来,工作上的是非功过、生活上的酸甜苦辣、人际上的来来往往,希望认识自己、回味人生真谛。这是一件乐事。
——给子孙留一个警示。希望他们从自己一生经历的感悟中,吸优避缺,超越老者。这是一件好事
——送亲朋好友一个敬意。漫长而坎坷的生活中,幸运地遇上不少贵人、恩人和好人,得过他们无私的呵护和关照,感激涕零。借书表示由衷的谢意和无限敬意。这是一件幸事
生命如歌,人生如画,陈老在书中展现了自己八十多年的心路历程,让人深受教益,感触良多。不久,该书的将正式出版,相信会有更多人拜读,并从中受益。
最后,谨以书中陈老的一首自嘲小诗,献给广大读者,以此品味老人的人生风骨和高尚品格,大家共勉——
本是平凡人,
生来有何求。
尽到人本分,
清白留人间。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