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至20日,首届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本次年会分为开幕式、年会年度嘉宾主题演讲、中国发展政策论坛主旨演讲、四大平行论坛、期刊主编与作者互动交流会、闭幕式演讲六大精彩环节。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发展经济学理论提供了最为生动的素材和丰富的养料,在此背景下召开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恰逢其时、意义重大。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是中国最早从事发展经济学教学和研究的机构之一,也是国内发展经济学学科实力强大的机构之一,具有发展经济学学科厚重的历史积淀。希望以首届年会为起点,汇聚海内外研究中国发展理论与经验的学者,聚焦中国发展的现实问题,将中国发展理论国际年会打造成为中国人民大学重要的品牌论坛,进而成为在国际发展经济学界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大型学术论坛。
世界著名经济学家、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PranabBardhan教授作了精彩的年会年度嘉宾主题演讲——《经济发展中的治理:中印比较》。他对比了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发展中的治理问题,包括中印政府不同的内部组织、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组织能力和治理能力等。他还分享了他对中国独特发展模式的看法,他说,虽然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放缓,但这并不会影响到中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长期的、令人瞩目的成绩。中国的治理体系是中国发展模式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的治理制度在很多方面都存在优势。同时,他也指出了中国在治理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缺少开放性和批判性思维。他说,中国的体制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问责制,区别于西方国家自下而上的问责制,在相对集权的政治制度下,中国的决策是长期的、稳定的,但同时也要警惕权力的滥用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蔡昉的演讲题目是《相同目标和路径下的中国组合》,他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马尔萨斯贫困陷阱、格尔茨内卷化、刘易斯二元经济发展、刘易斯转折点、索洛新古典增长时期。中国的改革开放真正地把中国经济从之前的内卷化,甚至是马尔萨斯陷阱,推入到了二元经济发展时期。蔡昉深入分析了中国如何摆脱马尔萨斯陷阱,如何由刘易斯转折点进入新古典经济增长,并从人口红利、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等变量,探讨了中国经济增长各阶段的特征以及未来的解决方法。
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研究员就《关于经济增长的三个问题》进行了主旨演讲。他提出经济学研究本身应该向更为成熟的方向转变,并对经济学研究提出了静下来、专业化、不断积累这三大要求。他说,如果想要持续地办一个经济学年会需要一个圈子,需要一个相互讨论、相互激励的机制。此外,他提了三个问题:第一,资本是什么?第二,什么是历史需求峰值,第三,增长的不确定性对企业家产生怎样的作用?他着重强调了创新作为现代经济增长的驱动力,对企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他说这三个问题是同一个增长模型的两面,经济学研究要会发现问题,更要结合中国实际针对问题进行改进。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樊纲教授的演讲题目是《相同目标和路径下的中国组合》,他主要介绍了发展经济学和增长经济学的区别,从发展要素的角度区分了二者的不同,现在的增长要素已不是最早的劳动和资本,而是劳动、教育、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以及制度。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已经使得制度改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要素。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刘守英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国的历史转型》,他提出,观察中国真正转型的两个维度,一个是经济衰退率下降带来的长期经济绩效,另一个是结构变迁中农民与乡土黏度的变化。中国奇迹的根本是衰退率下降带来的经济绩效的提高,而非高增长率带来的增长奇迹。中国转型面临的挑战是结构变迁方式带来的农民与土地和村庄松动滞后。针对中国如何完成伟大转型这一问题,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在迈向全面开放的过程中,应实现经济和政治的良性互动,防止负增长。二是要致力于实现中国的结构现代化,解决农民跟土地黏度的变化问题,结构转变只有带来土地黏度的变化,才是真正的转型。
《经济研究》杂志社社长张永山,《管理世界》责任编辑李逸飞,《中国工业经济》编辑部主任王燕梅,《ChinaEconomicReview》主编、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张晓波,《China&WorldEconomy》编辑部主任冯晓明,《ChinaAgriculturalEconomicReview》编辑部主任、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苏保忠等国内外顶尖经济学期刊负责人在“期刊主编与作者互动交流会”环节发表演讲。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世界银行前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新结构经济学研究院院长林毅夫在闭幕式发表主旨演讲。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