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讯 11月15日,庆祝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六十周年大会暨第三届中国学术评价高峰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会议由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科技与社会研究中心协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教授在致辞中表示,书报资料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改革发展中具有重要特殊地位,是学校的金字招牌和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宝贵财富。
书报资料中心顾问、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荣誉一级教授卫兴华、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陈平原教授、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常务副总编辑王利民、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解超代表发言,回顾了书报资料中心的发展历史,为书报资料中心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建议。
中宣部新闻出版局郭义强局长指出,当前出版业面临良好机遇,希望书报资料中心始终坚持正确导向、坚持改革创新,成为有质量、有品味、有权威性的学术出版高地。
中国期刊协会会长、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吴尚之希望复印报刊资料在坚持正确出版导向上发挥示范作用,在坚持学术期刊出版质量和创新上发挥引领作用和先锋作用,在编辑队伍建设上发挥带头作用。
当日还举办了主题为“积淀•开拓•创新:‘人大学术成果评价’的探索与发展”的学术评价论坛。
北京大学图书馆文献计量学研究室蔡蓉华研究馆员做了题为《新时代对学术评价的需求》的报告,从学术评价产生的背景、学术评价的内涵外延、新时代对学术评价的需求三方面进行了阐述。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武宝瑞研究员在《人大评价:着力构建哲学社会科学学术评价的理念、体系和价值判断标准》中对人大评价的历史和理念、维度和工具、成果体系、价值运用进行了阐释。
南京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教授叶继元教授在从《旧金山宣言》、《莱顿宣言》反映出的难题、对策谈起,谈到“全评价”分析框架的解释应用以及近年来学术评价实践的趋势走向。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益东研究员做了题为《原创成果及时胜出的评价方法与人大评价体系的贡献》的报告,他提出“互联网+代表作”可以让原创成果及时胜出,并分析了复印报刊资料对原创的推动作用。
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成立于1958年,是当代中国最早从事人文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文献搜集、整理、编辑、出版的学术信息资料提供机构和服务机构。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始终坚持以发展我国人文社会科学为己任,遵循“繁荣学术为本,服务教学科研”的宗旨,被誉为“中华学术的窗口”、“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