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方案”赋予了海南在高规格产业定位上的起步发展空间,赋予了海南全域开放的地理空间,更赋予了海南面向下一代科学技术的提升空间。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中,只要海南能认真积累,调动金融,人力,制度等要素,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独特地区。
当前,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盛行,全球贸易体系正经历着新一轮重构。随着我国经济增长进入“新常态”,改革步入“深水区”,我国急需在适应全球化新趋势的情况下,寻求制度突破海南自贸试验区正是在这样背景下批准建设的。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上世纪我国改革开放所采用的“政策优惠型”的模式不同,不是形成“政策洼地”,而是打造‘制度创新池’。与已经建立的其他自贸区相比,海南自贸区在制度创新上也有独特之处。
国际上一般有三类自贸区,第一类是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指两个或以上的国家或经济体通过签订具有法律效力的自由贸易协定,在世贸组织(WTO)最惠国待遇基础上,相互进一步开放市场,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改善服务和投资的市场准入条件,从而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如中国 - 东盟自贸区,北美自贸区,中韩自贸区等。
第二类是自由贸易园区(自由贸易区),指在某一国或地区境内建立的实行特殊优惠税收和特殊监管政策的特定区域。例如,德国汉堡自由贸易港,新加坡自贸区。
第三类是自由贸易试验区。这是我国制度改革的创新,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战略举措,承担着为改革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任务。在“中国(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以下称“总体方案”)中,明确提出了海南自贸区负有“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任务。与国家间的自贸区不同,海南自贸区是单方自主对外实施开放政策,其法律依据是国内立法,在自贸区的实践中尊重国际贸易法。
2013年以来,中国已经尝试建立了上海,福建等11个自贸试验区,积累了一定自贸区建设经验,海南“总体方案”更处处体现了独具海岛特色的长远规划。
1.产业规划和贸易升级联动发展。“总体方案”显示,海南自贸区不仅具备自贸易通常具有的贸易促进,贸易转型,贸易便利功能,更具备产业选择,产业集聚发展的功能。2013年设立上海自贸区时,其最突出的定位在于使国内的贸易和投资体制在更高水平上与国际规则接轨,体现了中国政府进一步实施自由贸易发展战略的导向。海南“总体方案”在强调自贸区固有属性外,更强调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例如,在方案中具体明确了对跨境电商,服务外包等新型服务业的支持。不但如此,“总体方案“还对与贸易相关的产业发展上给出了一定的建议。
2.在产业选择上考虑到了海南的独特地理,资源情况。自贸区强调了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发展方向,突出了旅游,航运等产业的重要性。这和天津自贸区以保税仓储,出口加工为定位,上海以金融服务,专业服务业等多产业开放的定位不同。
3.考虑到了海南现有产业基础,提出了加快,推动服务业创新发展的任务,这里强调了产业发展在先,并与开放互动的发展路径,与上海自贸区在成熟的产业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深层次开放的定位不同。
4.海南自贸区有更大的发展目标,那就是成为自贸港。与我国其他11个自贸试验区不同,海南自贸区是“全域性”,这为海南自贸区进一步发展成为自贸港奠定了基础。海南岛全岛共3.54万平方公里,香港自贸港面积为1095平方公里,如果海南发展成为自贸港,将是香港的32.33倍。
5.在管理模式上,赋予了海南省人民政府更多自主权,将自贸区发展与省级政府的管理职能直接挂钩,要求海南省探索建立与自贸试验区建设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制。这是目前中国境内自贸区中最高级别的管理模式,天津,上海等自贸区都是由当地政府派出机构进行管理的。
6.全面面向未来的规划,在产业选择上,管理上面向互联网经济,甚至为智能时代的到来做准备。在产业上强调跨境电商的发展,在管理上“总体方案”要求在全面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模式,整合资源与数据,加快构建一体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要注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提高社会治理智能化水平。
可见,“总体方案”赋予了海南在高规格产业定位上的起步发展空间,赋予了海南全域开放的地理空间,更赋予了海南面向下一代科学技术的提升空间。在这样广阔的空间中,只要海南能认真积累,调动金融,人力,制度等要素,会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独特地区。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学院教授)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