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谢天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四种意识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时间:2018.05.28

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北大师生座谈时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教育并引导当代青年正确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建构一种国家意识、全球意识,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本土故事,讲好奋斗故事,讲好人生故事,离不开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的路径研究,这既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使命,也是高校新闻舆论工作者的责任。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须具备“全球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之初,便挣脱了狭隘的国家界限,提出了“世界交往”这一前瞻性的概念。它认为,“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如今,人类的发展已充分论证了这一远见卓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扩张,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相互交融,信息传播国际化,无不在促使着世界各地的人民走进彼此的视野,开展更为密切的交往。

当前,一些西方国家试图从思想舆论上对年轻一代进行动摇、瓦解,鼓吹所谓“普世价值”,标榜“淡化主权,强化人权”,推行所谓“价值观外交”;抛出所谓“中国威胁论”“中国经济崩溃论”等;宣扬所谓“新闻自由”“媒体独立”。究其实质,就是企图影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利用代际更迭加紧对我国进行思想演变。

新闻观是新闻舆论工作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青年学生价值引领的强大思想武器。在纷繁复杂的形势面前,高校思政工作者和新闻舆论工作者必须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深刻洞悉当今世界依然存在着激烈的经济竞争、意识形态竞争和发展范式竞争,引领广大青年学生提高对西方新闻舆论观念的辨识能力,消除在新闻观上存在的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回归到马克思主义的立场方法,在新闻观上正本清源。

作为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闻教育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成立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充分发挥学校马克思主义研究方面的多学科优势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传统优势,力争建成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研究的交流平台、人才培养平台、传播平台和文献数据平台。学院还定期遴选参加出国出境交换项目,和哥伦比亚大学、剑桥大学、牛津大学都建立了合作关系,并邀请“一带一路”国家记者到学院与学生展开交流,不断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提升青年学生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能力与水平。

未来的全球领导者,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指导下,以强烈的全球意识、差异意识、多元意识,尊重、学习和吸收世界不同文化,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姿态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发展,并把本土文化创造向世界推介。惟其如此,才能直面全球多元文化交锋碰撞,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游刃有余,不为所绊。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须培养“本土情怀”

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后,经过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一系列本土化的重要发展阶段。这种理论品质,正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上始终能够保持蓬勃生命力的关键所在。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我们应注重发挥马克思主义这一优秀的理论品质,发挥本土资源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诠释作用,培养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本土情怀”。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品是中国古代负有盛名的特产之一。2016年12月27日,一部名为《锦绣记》的纪录片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欧洲版和美洲版正式播出。该影片所讲述的正是这种精美的特产与其背后源远流长的丝织文化。纪录片的创作团队立足本土、深入民间,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几位传统丝织技艺的传承人,其中包括古蜀锦制作传承人戴有泉、江苏省非遗“四经绞罗”织造技艺传承人周家明等民间大家。通过讲故事,他们将不同种类的丝织品繁复的制作流程以及其背后的历史传承娓娓道来。可以说,借助丝绸,该团队为现代人编织了一扇透过它可以了解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窗。该节目播出后,反响极为热烈,引发了不少网民的观看与讨论。另外,它还在第二十七届中国新闻奖评选中脱颖而出,获得一等奖的佳绩。从网民的热议中。我们不难发现,该作品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其所选择的传统文化的切入口不无相关。而这样的选择,恰恰能够反映出作品背后该制作团队清晰的本土意识与浓厚的本土情怀。

作为中国本土资源中的重要组成,传统文化是我们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培养本土情怀的桥梁之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关键词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逻辑主导下的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需求与发展方向的高度凝练与概括。追本溯源,深究其理,我们便能发现,我们或多或少都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与历史经验之中寻找到十二个主题所对应的根基与源泉。

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培养本土情怀,仅仅依靠在传统文化中的探索与挖掘还远远不够,还要与当下结合,讲明白国情,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重视培养实践精神,探索理性真实。最真实的社会就是“当下”。这种真实的“当下”,同样是珍贵的本土资源,同样是“本土情怀”借以落地生根的有效凭借。我们既要从来时走过的路汲取智慧和力量,也要扎根脚下的大地,从当下群众的具体实践之中获得生机与活力。因此,将传统文化的厚重与当下的真实相融合,始终贯穿于高校思政教育的方方面面,才是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培养“本土情怀”的完整路径。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须强调“以人为本”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同时,他们也将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作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价值之一。在此基础之上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也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及受众对信息的利用和自我反哺作为其最终的归宿。

2016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开设了“中国故事工作室”版块。该版块其中一个栏目—— “众生相”每期都聚焦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身份的一个典型人物,分别讲述他们各自的人生际遇与生活感悟。迄今为止,该栏目已经出品了《海外员工曹红国:空中勇斗肇事者》《“梦想飞机”女机长郭慧》等多篇文章,为海内外人士展示了一幅清晰动人的属于中国人的众生相。由此看来,无论是在新闻教育领域还是在新闻业界,“以人为本”始终是一个不变的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业界能讲出有人听、人爱听的中国故事,学界也才能做出入脑入心的教育。这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指导下教育与实践之必然。

中国人民大学思修课教研室推出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微博、微信公众号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通过推送一些教师心得、学生感悟以及经典美文,该微信公号收获了不少学生“铁粉”,更是在课堂之外,在老师与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而该微博发起的“爱国随手拍”“道德那些事”和“这就是幸福”三个活动更是让人耳目一新,一度刷新微博点击量。将一堂“没意思”的思修课上得这么有声有色,其原因正如微信公众号的发起人之一王易教授所说,“把教学重点、理论难点、社会热点及学生特点紧密结合才能有针对性,从‘我要你学’到‘我要学’”。

(中国人民大学思修课教研室推出的“别笑,我是思修课”微博)

我们必须要重新认识并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不能耽于以往自说自话的逻辑,而是要加强开放动态的双向互动,合理设置议程,运用新媒体技术,贴近学生,强化学生的参与式体验,在参与与互动中实现思想的共鸣与传递。

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融入高校思政工作,须重视“价值引领”

任何一所一流大学都必须扎根脚下土地;都必须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都必须明确目标使命。只有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高校的领导,才能始终与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

古人说,太上有立德,终身之计莫如树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坚持立德树人,需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意识形态工作,引导青年学生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不仅是对学生们负责,更关乎党对高校的领导,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

高校理应始终把宣传思想工作放在重要位置,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面向全校师生加强正面教育,旗帜鲜明地抵御社会错误思潮的侵蚀。主动用好网络、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切实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工作。主动向青年学生解读政策热点、大政方针,主动宣传学校改革和进展,回应学生关切。惟其如此,培养的青年学生才能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中国制度有认同感,才能具备国家意识、民族情怀。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开展了“身边的党员”系列微视频拍摄展映活动。该活动挖掘了一批广大师生身边“有事迹”“有故事”“有感染力”的党员,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拍摄并制作5分钟左右的微视频,用纪实的方式进行记录与呈现。这些“身边的党员”由各党委、党总支自主遴选出来,有的是知名的教授,有的是普通的教师,有的是投身军旅的学生,有的则是后勤部门的工作人员。这些微视频展映后,随即在人大师生的微信朋友圈中掀起了一股转发的热潮,并受到上下一致好评。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所具有的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和思想性,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引,引领青年学生逐步把握新闻传播活动的本质、内在联系及发展规律,离不开“全球意识、本土情怀、以人为本、价值引领”四个着力点。唯如此,才能让更多青年学生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理解中国特色,激发起更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本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科研项目成果,原文刊载于《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18年05期)

编辑:刘箫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