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长安街知事]大学生首要专业目标调查:更愿成为职场精英
来源:长安街知事
时间:2017.12.13

党的十九大,习近平总书记寄语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有担当,国家有前途,民族有希望。

12月9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和全国高校学生创新统计联盟联合发布《当代大学生走新长征路使命担当》实证报告,报告显示,绝大多数大学生有明确的专业奋斗目标,专业目标为职场精英的占比最高,占58%,其次是希望成为专业领域一流专家,占15%。

想当一流专家的男生更多

去年以来,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联合全国18个城市的19所学校,调查了6050个有效样本,从大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大学生社会心态,以及大学生对科技创新重大项目、“互联网+”行动计划、大数据行动的关注和理解五个角度,考察当代大学生对中国崛起和国家创新发展的责任心与使命担当意识。

统计结果显示,58%的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15%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专业领域内的一流专家;男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较高,女大学生希望成为职场精英的比例较高;理工科专业的大学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高于人文社科专业;博士生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远高于本科和硕士研究生。

报告特别关注家庭收入与大学生成才之间的关系,调查显示,对于家庭年收入100万元以下的大学生来说,其使命担当差异不是很大;当家庭年收入达到100万元以上,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学生比例远高于其他收入水平的大学生。

理工生比文科生更积极

研究人员将6050个有效样本按照14个社会心态因子的得分进行聚类分析,最终得到8类社会心态,其中积极心态超过14%,中庸心态将近70%,消极心态超16%。

数据显示,本科生容易出现道德高尚型,而研究生更容易出现全面平庸型,博士生消极心态比例远高于硕士生和本科生,这可能与研究生的要求较高,面对更复杂的学术难题和压力有关。

此外,家庭收入较低的人群更容易自我满足,更容易出现中庸心态,而家庭收入较高的人群则自我满足感低。

哲学、历史等学文科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全面消极型,这可能是因为文科专业学习比较枯燥,应用性较低,就业面临竞争激烈有关,这些对心态有负面影响;理工科学生更容易出现轻松愉悦型,整体比较积极,这可能与理工科就业前景理想,专业学习实践性突出有关。

调查显示,消极心态群体奋斗目标不明确,使命担当感较弱,积极心态群体奋斗目标明确,希望成为一流专家的比例较高。

硕士生规模预计2030年停止增长

报告利用指数增长率拟合对我国创新人才未来发展趋势展开预测,未来30年,我国本科毕业生的人数仍然会继续增长,但增长幅度越来越慢,预计硕士生在2030年前后基本停止增长,博士生规模在2020年之后保持稳定。

目前,本科生的规模已经有了很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研究生尤其是博士研究生规模发展几乎停滞不前,远远无法满足国家对更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主要原因包括读博成本比较高,压力较大以及就业前景不太理想等。因此,高校不仅应当增加研究生录取名额,更应该关注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将更多学生培养成顶尖和骨干人才。

报告将高校学生分为顶尖人才、骨干人才、潜力人才和待培养人才四类:顶尖人才,具有良好专业基础且具有强烈使命抱负;骨干人才,具备良好专业基础但使命感较弱;潜力人才,专业基础较弱,但具有强烈使命抱负;待培养人才,专业基础较弱且使命感较弱。预计到2050年,四类人才分别将达到7671万人,6045万人、4120万人、6793万人。

不同的专业,专业使命担当分布差异较大。报告建议,高校应该将主要精力从扩大学校规模转移到提高教学质量上,为不同专业设置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培养方式。

原文链接:

[长安街知事]大学生首要专业目标调查:更愿成为职场精英

编辑:岳 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