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新华社]高考40年:中国教育点亮梦想,承载希望
来源:新华社
时间:2017.06.08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记者魏梦佳、胡浩)伴随着紧张与兴奋,中国940万青年学子7日将迎来他们人生中的重要时刻——高考。这场中国乃至世界最大规模的教育选拔考试,是中国学生获得大学入学资格的最关键考试。

40年来,这场一年一度的大考改变了无数中国人的人生轨迹,承载着他们难忘的青春记忆,见证著中国教育从封闭走向开放,也折射出这个国家的时代发展变迁。

1997年冬天,20岁的赵建国怀着忐忑激动的心情走进考场。他似乎看到,一条崭新的人生道路就在眼前。那之前,他在北京顺义的大孙各庄镇插队,负责养猪。

通过这次考试,赵建国被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录取,之后从事相关技术工作。“这是命运带给我们的机会。”回想过去,他感慨说,“如果没有高考,我想我会在插队的地方一边养猪,一边等待回城的机会,那一定是另一种人生。”

40年前,中国恢复高考制度,被称为“一个国家和时代的拐点”。那一年,关闭了十多年的高考大门重新开启,数以万计曾以为生活就是农田和工厂的年轻人,重新找回了梦想和奋斗的勇气。据统计,1977年和1978年两届考生共1160万人。

“恢复高考的意义不仅仅是简单地恢复考试本身,还意味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启,中国高等教育从此恢复正常,从封闭走向开放,面向国际化。”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程方平说。

恢复高考拉开了一个民族重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序曲,也点亮了无数青年学子的梦想和希望,让他们的人生迈向更开阔的平台。

1978年,从部队复员仅两个月后,刘震云参加了高考,并以河南文科状元的身份,进入北大中文系。“如果没有77年、78年高考,那我可能会像我表哥一样,在建筑工地搬砖。”如今已成为著名作家的刘震云说。

“77年之前,上大学一直是我的梦想。”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说,他在1978年至1980年三次参加高考,最终考入北京大学。“如果没有恢复高考,那我将不会有机会从农村走进北大,在知识的世界遨游。高考改变了包括我在内的几代中国学生的命运。”

40年来,为了科学选才,高考制度也在不断发展进步,成为中国恢宏改革浪潮的重要见证。

从1983年面向农村或农场、牧场、矿区、油田等艰苦行业的定向招生,到1985年“双轨制”和“自费生”出现,再到1996年中国高等教育试行并轨招生;从早期理科7门、文科6门的考试科目,到1999年开始推行“3+x”的科目设置,再到2017年即将在上海、浙江试行的“3+3”考试科目……高考改革在中国民众期待中探索前行,在国家发展的需求中积极求解。

从2001年取消高考考生年龄和婚姻限制,到2014年全国28个省份开始解决随迁子女在当地参加高考问题;从2012年开始面向贫困地区实施国家扶贫定向招生计划,到2015年对残疾人参加高考提供平等机会和合理便利做出明确规定……高考改革不断向着更加公平的方向努力。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期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底,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7.5%,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3559万人,居世界第一。到202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将达到50%。

而多年来,以高考为入口的高等教育硕果累累。数据表明,“十二五”期间,中国普通本科高校累计输送近2000万专业人才,为高科技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职业教育每年为各行各业输送近1000万技术技能人才。

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表示,40年前,中国还在强调“两基攻坚”,即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那时高等教育尚处在精英教育阶段,而现在,高等教育正向大众化、普及化的阶段迈进”。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刘海峰介绍,恢复高考前三年,有90多万人才成为各行各业的骨干,这批人在后来的改革开放中成为重要推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支柱力量,“中国30多年来经济起飞和高考制度有重要的关系”。

2017年是中国新高考改革落地元年。以上海、浙江为代表推进的改革试点正在探索完善“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招考方式,为“不拘一格选人才”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为民族科学育人、选才的中国教育改革仍在路上。

程方平认为,40年来,高考制度对中国的经济、文化、科学、思想、法律等各领域的改革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但同时也需冷静总结历史经验,针对问题继续探索制定更为科学的高考制度,“这是一项关乎民族未来发展及国家竞争力的严肃课题”。

原文链接:

[新华社](文化视点)高考40年:中国教育点亮梦想,承载希望

编辑:林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