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教工]邱吉:她为得育英才而乐
来源:中国教工
时间:2017.03.10

“她是一位乐于育人,不知疲倦的人。”“她是一位富有创新,严谨求实,呵护学生的好老师。”被师生交口称赞的人,正是中国人民大学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简称:思修课)授课教师邱吉教授。多年来,她不仅获得校优秀教师、优秀教学成果、优秀班主任和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更荣获全国思想教育优秀论文一等奖和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奖。课余,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工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会主席,邱吉既自学中医为同事缓解病痛,也修习茶道丰富学院教职工业余生活。

“无用方为大用”

 1984年,我国六所师范类部属院校首次开设思想政治专业。时年,在云南师范大学政治系学习的邱吉也被遴选为全国第一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学生。30多年来,邱吉满含激情地从教于思修课教学一线。她始终坚信:“现实中,有人以为思政类课程可有可无。然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用方为大用’。思修课的意义重在提升个人修养。尽管,大学生在学更多关注的是学业‘绩点’。但是,当他们步入社会就会知晓‘人品’最为重要。”为此,她总是耐心地告诉学生:“在日常,人们的举手投足,待人接物,人们的进、退、忍、让等行为,都是自己最好的人生名片。”“生活永远在路上,提升个人修养是我们一生的课程。”关于思修课,她有这样的认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所有与自身修养有关的东西,都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是你从出生到死亡都会面临的,而不是一件一天、两天就可以完成的事情。’思修课教学目的并不指望一节课就把学生塑造成人,它告诉学生的是‘思想修养对人生至关重要的理念’,它所指明的是升华人生修养的实践通道。”

为讲好这门课,邱吉注重启发学生通过选择良好环境加强自身修养。她认为:“学生选择怎样的大学、加入怎样的社团、听哪些老师讲课,其实都是在选择成长环境。因此,选择环境也包括选择自我修养的土壤。有什么土壤,就可能出什么苗,开什么花,结什么果。”为给学生创造优质的学习环境,以期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邱吉的课堂教学步骤为:一,讲授内容以课程教学大纲为主线,根据本课堂学生的综合现状有针对性地对课堂教学内容整合重组,以利讲学过程更为连贯,知识体系更为清晰;二,综合公共道德,传统道德和个人品德的修养要求,将行为底线、为人处世与理想目标等模块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养成应有修为;三,将课堂教学与党和国家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相结合,实施对学生思维方式和道德品行的综合训练,使外在的德行修养理论渐变为学生的自觉行动。

邱吉深知:规划人生职业生涯与养成学生优良道德品质的密切关系。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她总是密切结合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学生循循善诱,包括:一,于课程知识传承时,关注就业行情和产业发展等信息;二,了解学生自身职业兴趣与潜质,使两者相互匹配;三,启发学生在规划职业生涯时,将职业素养内化为爱岗敬业精神。与此同时,为优化思修课课堂教学效果,邱吉既注重科学从事教学,也注重走研究型教学之路,从而使其教学实践成果得以可持续地显现。正是有这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实施,学生才从观察身边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悟到思想修养的实际意义,进而走出“思修课”无用的认识误区。

走研究型教学的路

长期的课堂教学使邱吉认识到:“虽说,课堂教学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但是,课堂教学过程所传承的思想总要沉淀下来。这些沉淀的思想,经过与社会实践想和以及必要的分析总结或可成为科研成果。”正因如此,高校教师从教就不仅要讲好课,也要与学生共同做好对现实问题的研究。基于这一认识,邱吉主动探索走研究型的教学之路,其具体做法为:引导学生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现实问题,进而激发学生的思想火花和研究热情,使之既学到知识,也收获研究成果。2014年,中国青年出版社自办发行出版邱吉主编的《信仰告白》一书。该书汇集了88篇中国人民大学思修课学生的优秀研修作业。在推介这本书时,出版社介绍:“这本小册子,取材于课堂教学实践,所选用的文章来自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习作。在师生教学互动中,学生将自己对信仰问题的思考率真地呈现出来。这其中既有对信仰的内涵、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也有对生活信仰、真善美信仰、传统价值信仰、政治信仰、甚至宗教信仰的丰富诠释;是当代大学生对当今社会价值观多元存在的一种真实回应,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信仰方面的基本状况;是向社会捧出的一份学生们的心灵地图,为人们理解当今大学生的心灵世界提供了有益的文本”。

邱吉实施研究型课堂教学,目的在于将人生哲理有效地传递给学生。这一教学法的目的和具体实施步骤分别为:将问题研究同步结合课程知识传承。学期初,以专业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学生讨论和确定选题,撰写提纲,实施调研;学期中,完成提纲设计、拟定采访对象,收发问卷、分析数据,以及分步开展文献阅读、综述和撰写报告等;学期末,多媒体课件演示、调研成果演示,并组织课堂讨论等。

邱吉认为,用问题研究配合课堂教学有益学生将思想修养内容有效内化。事实上,学生从理论假设,经实证分析,到数据呈现和文字表述等整个过程,都离不开遵循科学地思想认识和分析方法。她说:“做科研最重要的品质是尊重客观事实,是严谨以及坚持科学精神。因此,组织学生通过参与科研过程掌握课程知识,既有利学生保障学习态度,也有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长期以来,为将科研精神融于课堂教学过程,她坚持组织学生用科学的研究方式和态度完成课堂知识学习。尽管,邱吉因此给自己增加了大量未予计数的工作,却从未有任何计较和抱怨。与此相反的是她很欣慰,因为:站在讲台前的她,总能感受以付出辛勤劳动而培育优秀人才的快乐。

为得育英才而乐

“你拄着双拐去上课,比腿好时走得还轻快。”同事见到拄着双拐急匆匆赶赴课堂的邱吉,幽默地对她说。按理讲,双腿骨折应当卧床休息。可是,为了不耽误学生的学业,她硬是拄着双拐进教室,一节课也未落下。孟子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邱吉用心投入教学,正因她是以此为乐的教授。在日常,邱吉对优秀才子的骄傲与欣慰总是烙印于她的平凡工作。其间,有这样一位学生总是令她难忘。一次,在遴选近百篇的学生作品以利图书出版时,她发现有一篇十分优秀的作品作者未署名。虽说,出版图书并不在乎多一篇,少一篇学生的文稿。但是,她感觉舍弃这篇文稿太可惜。她觉得:“作者该是多么优秀的学生啊!”那些日子里,为找到这位学生,她动员了所有的人脉。最终,还是未联系到这位同学,但她仍将这篇作品以佚名署名出版了。此后,邱吉仍然放心不下。至今,每当遇到熟悉的朋友,她都会提起这件事。并会说:哪天找到这位同学一定将他的名字署上。正因如此,2012年10月,在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邱吉携手22位师生撰写的《轨迹——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变迁研究》一书中,记载着这样一句话:“这本书的每一个字,都是大家共同推敲完成的,都凝聚着团队共同的心血。”

无论是从事教学科研,还是社会实践,邱吉都注意使学生于学知的同时,在参与集体活动中获得精神和能力方面的提升。她常说:“要求学生学会如何与人团结协作,仅靠说教是很难使其自觉实践的。只有当学生真正参与团队工作,才可能学会。诸如:在完成学业的集体活动里,学生很多时候都要学会妥协,以期共同营造携手进步的良好群体氛围等等,都是如此。”因此,她强调:“大学阶段应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更要使其学会怎么去做人做事,怎么在具体的实战过程中养成利他的精神,团队的精神和集体的精神。”为此,邱吉从教,身教言教。忆起邱吉老师,中国人民大学2013级硕士生张容榕说:“对很多正在上邱老师课的同学来说,她给人的直观印象就是严师。但实际上的邱老师,却是个关爱学生的慈师。记得,我们那学期的课被安排在晚上六点开始。这样,有个别的同学就可能会因前一节课下课晚,而来不及吃饭。想到这点,邱老师在讲授第一次课时就问大家:有来不及吃晚饭的同学吗?下次给你们带煎饼。有个胆大的同学举了手。结果第二次课,邱老师真的带来了煎饼。此后,每次上课,邱老师都会给那个学生带煎饼。她是真心怕那个学生饿肚子啊!”

工作之余,邱吉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工会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会主席工作。作为思修课教师,她的工会工作别具特色。闲暇之余,她主动拜老中医为师,以为疲惫于课堂教学的同事针灸或按摩,缓解病痛。她适时组织茶道活动,以使教职工于轻松中感受组织温馨的人文情怀。在邱吉的办公室,书桌上摆放着精致的小香炉,书柜里码放着各色经典学家的著述,墙面上错落有致地满挂着各类集体活动的留影,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茶香。这样的办公环境,总会使人感觉主人的兴趣爱好十分丰富。其实,这些兴趣爱好跟本源自于邱吉实践优质人才遴选工作的精神力量,源自于她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大爱。

(作者系王学军、王紫桐、陈诚, 原文刊于《中国教工》2017年1月)

编辑:文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