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光明日报]甘惜分:书生报国无他物 唯有手中笔如刀
来源:光明日报
时间:2016.01.15

100岁的风雨人生划上句号,一个世纪的学术追求完美落定,一个时代的新闻使命圆满完成。新中国新闻学主要奠基人甘惜分教授的告别仪式1月14日上午在北京八宝山殡仪馆东礼堂举行,300多名新闻界的师生和同仁送别了甘老的最后一程。

“昊天罔极持泰斗,千古流芳传精神”,礼堂前的挽联上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师生们含泪铺写的。尽管甘老生前对“新闻学泰斗”的说法都婉言谢绝了,他谦逊地说自己只是“新闻界的一名老兵”,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蔡雯评价道,甘老对新中国新闻学的贡献是彪炳史册的,众多的“第一”铭刻了甘老的学术足迹:1954年被评定为新中国新闻学科第一位副教授;1978年成为全国第一批新闻学硕士生导师;先后培养了我国第一届新闻理论专业硕士和新中国第一批新闻学博士;1993年主编出版我国第一部新闻学辞典《新闻学大辞典》。

哀乐低回,甘老清瘦的遗体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这面党旗对甘老来说弥足珍贵,是苦苦坚守40年换来的。这片鲜红证实了甘老的清白,也打开了一段尘封的往事:甘老早在1938年就奔赴延安参加革命,但在抗日战争时期,被日本鬼子抓住,一年后他才寻机越狱逃回部队,从此被审查了40年,党籍也脱离了40年,文革期间还妻离子散,直到文革结束后才平反昭雪、恢复党籍。甘老的儿子甘北林悲伤地说,这段坎坷的经历甘老很少谈及,人们也很难知道他乐观的笑容背后有过多少委屈和心酸,可他从未抱怨过组织,也从未放弃的人生追求,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至工作中,埋头于学术研究,用自己手中的笔、用一篇篇文章记录自己的新闻思考,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对党的忠诚,以至于一些师生说“根本不知他没有党籍,因为他从言到行都是标准的共产党员”。

再也听不到他那爽朗的笑声了,再也听不到他那百年难改的“川普”乡音了,再也看不到他在座谈会上的发言激情或低眉沉思了,再也看不到他挥毫书写的行云流水或气定神闲了。甘北林无奈地说,“父亲离100岁还差100天,有些遗憾,也不憾。”甘老到延安后给自己取名为“惜分”就是要珍惜分分秒秒,幸运的是他用自己的开朗和豁达,获得长寿,争来比同代人更多的光阴,跨入“百岁高龄”的行列,有了更多的时光关注每天的新闻,见证时代的发展和进步。

“彰前贤励后学”,甘北林带来了一幅书法作品,这是甘老去世前一天为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题写的,现在成为了甘老的绝笔。甘老一生最大的爱好是书法,最大的乐趣是读书,儿媳习春芬照顾陪伴甘老27年,她说每次甘老练书法时,她都是那个铺纸、取墨、递笔、挪纸的助理,看甘老一气呵成地书写是一种享受,他执戟泼墨、笔意纵横,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天都还在读报看书。

甘老说过很遗憾他不会用电脑,但无憾的是始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关注着互联网的发展,98岁高龄时他还开通了微博,让儿子每天上传自己的书法作品秀秀,与网友交流读书和练书法的心得。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喻国明记得甘老为他题写了“书生报国无他物,唯有手中笔如刀”作座右铭,喻国明说“甘教授在他那个时代,勇于创新,开创了新中国的新闻学,现在到了互联网的新时代,仍要继承甘教授那种创新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去建构新时代的新闻理论”。

甘老一生的最大的遗憾是没有办起一张报纸,但无憾的是桃李满天下,从教几十年,已然成为新闻学界“老祖师爷”,今天的灵堂四周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新闻学院和新闻媒体送来的花圈和挽联。参加告别仪式的,有白发的老友,也有中年的师生,还有许多年轻人,也自发地赶来送甘老最后一程,他们说虽然没有见过甘老,却是读着他的书走向新闻课堂和新闻岗位的。

每年4月17日甘老的生日,他的八个博士生都会登门庆贺并畅谈一年的收获体会。今天八个博士生再次聚首,却是送别恩师,他们商量着仍在今年的4月17日聚会,只是这次是个追思会,要总结甘老一生的精神财富。八个博士生的代表、70岁的郑保卫教授回忆起与甘老亦师亦友的半世纪情缘,他悲痛地说道,今年元旦去看望甘老时,获赠甘老的墨宝“立足中国 请教马克思”,“老师是希望我这个已经进入古稀之年的学生,依然能够立足中国国情,沿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方向在新闻教学与科研的路上继续前行”。

今天是三九严寒中一个难得的晴天,没有雾霾,也没有寒风,却有一轮暖暖的艳阳高照。告别仪式结束后,一些师生们久久不愿离去,站立在这冬日的暖阳中,谈论着“甘门弟子”的心得,回味起甘老曾说过的“至理名言”:人生朝露,事业千秋;白日读经晚间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做人莫做小家子,写文要写大文章;生活上知足常乐,事业上要永不知足;终身学习、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宁为真理下跪,不向谬论低……甘惜分教授并没有离去,恰如这抹冬日暖阳,他的精神还会光照和温暖新闻界的后来者。

原文链接:

[光明日报]书生报国无他物 唯有手中笔如刀——新中国新闻学奠基人甘惜分告别仪式侧记

编辑:赵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