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产业结构主要面临5大扭曲因素,一是要素价格扭曲;二是金融数量型调控模式;三是地方政府行为扭曲;四是周期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协调;五是产业政策本身设计不当。
【财经网专稿】记者 刘林 当前产业结构问题形成的背后有很多扭曲的激励结构因素,因此,在设计改革思路时,应最大限度减少扭曲,让产业政策重新定位于市场失灵,回归本源,激发内生动力。
9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宏观经济论坛发布了2013年3季度报告。这篇针对当前热点——产业结构调整的报告表示,产业结构调整路径是一根限制重重的平衡木,有其必然的逻辑和经济基础,需要在一国的资源禀赋和特定国际环境约束下进行,不能盲目追求西方发达经济体已经拥有的产业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刘凤良在论坛上表示,以西方发达国家的“后现代标准”来评判中国产业结构的观点应该反思。这种观点忽视了中国作为中等发展中国家的阶段性特征以及全球分工格局。
上述研究报告指出,中国当前的产业结构有其必然与合理性,它是宏观经济增长的产物,是由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各种动力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增长本身塑造的。当前的产业结构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下一阶段经济发展的起点,与经济发展互为因果。
对外贸易的发展为制造业创造了大量的需求,促进了工业化,又因为在国际价值链中的地位不高导致了工业大而不强,世界分工格局也影响了中国制造业的内部结构。
与此同时,人均收入提高是三次产业比例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收入的增长,食品等必需品的需求会减少,居住和医疗保健等较高层次的需求会增长;资本深化则是产业结构形成的主要供给驱动力。
尽管当前产业结构有其合理性,但并不意味不需要进行主动的产业结构调整。刘凤良指出,当前产业结构问题形成的背后有很多扭曲的激励结构因素,如果不进行调整,这些问题会越来越严重。
上述研究成果总结了5大扭曲因素。一是要素价格扭曲;二是金融数量型调控模式;三是地方政府行为扭曲;四是周期政策与产业政策不协调;五是产业政策本身设计不当。
要素价格扭曲主要集中在土地、劳动力、资本和能源等要素市场。以土地为例,地方政府压低工业用地价格的同时抬高商业和住宅用地的价格,造成工业比重持续高企、商业等服务业发展不足。
中国银行业在价格管制条件下受到严格的数量控制,导致商业银行在表内贷款资金配置上“抓大放小”、“重工轻私”、从供给层面上阻碍了资源在行业层面的转移,放大了产能过剩,推动了重度工业化。
在现行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制的驱动下,大量资源必然向资本密集、高耗能、高产值的重化工业或者低技术水平的加工工业倾斜,导致“资本过度深化”“重工业化偏离本地资源禀赋”的现象发生。
此外,以大规模刺激计划为主、短期保增长稳增长的财政政策加剧了现阶段产能过剩,极大地削弱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的内生动力。
因此,“应以阶段约束、市场导向为原则设计改革思路,最大限度减少扭曲,全面开启市场内生驱动与激励相容的结构调整,”刘凤良表示,“产业政策应重新定位于市场失灵,避免好心办坏事。与此同时,产业政策也应回归本源,由行业扶持转向对高技术和新产品的扶持,并降低对数量型工具的依赖,转向价格调节。”
目前,中国整体已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通过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增加值反应的三大产业结构,已经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二、三产业为主转变;与此同时,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则持续上升,第二产业保持稳定;中国的就业结构也完成了从第一产业为主向第三产业为主的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