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亚洲新闻人物]李悦:吹响真理号角的经济学家
时间:2014.03.24

他曾是一位紧握钢枪并获军功章的解放军小战士;
他曾是一位手执三好学生证书的中国人民大学首届毕业研究生;
他曾手握粉笔教鞭为共和国经济学教育事业整整奋斗了50年;
他的醒世论文《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吹响了真理的号角,掀起了全国思想大讨论……

(李悦教授和夫人)

从《中国社会科学家大辞典》(英文版)和《中华当代文化名人大辞典》等辞典,可以查到的经济学家李悦教授的有关资讯是:李悦,1932年出生于天津宝坻县,1946年参加革命,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0年2月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本科学习,1956年研究生毕业后,先在“人大”,后到“北大”,再回复校后的“人大”任教,始终从事经济学教学科研。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顾问,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学术委员会委员,曾任中国生产力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市经济学总会副秘书长。

投身革命热爱讲坛

“我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今快要60周年了。如果问近60年来最值得自己自豪的是什么,我想一个是少小离家,投身革命;另一个就是热爱讲坛,一生忠诚于党的教育事业。这两个方面都和我们国家、民族在革命和建设时期的不同时代任务紧密相连的。”李悦对笔者说。

1946年,抗日战争刚结束,国民党政府发动了内战。大敌当前,乌云滚滚,14岁的燕赵少年李悦,高小毕业,7月风清云淡的一天,和同村一位小伙伴,在华北平原高粱玉米的青纱帐里,穿行了一天,来到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工部在河北迁南县金场峪的一个军工厂报到,参军入伍。当时河北一带还按抗日时期的习惯,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为“八路军”,李悦就成了一名小“八路”。

解放战争时期,解放军冀察热辽军工部在河北迁南县的一个军工厂,少年李悦是战士们中的一员

而工作环境的艰苦程度,远远超出了这位第一次出远门的农家少年的想象。整个工厂全靠手工操作。李悦第一个岗位是制作硫酸,他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用勺不断地将稀释的硫酸液舀到一个陶缸里,依靠给这个陶缸加热挥发出水分,从而得到更高浓度的硫酸。在这个车间工作的战士整个冬天都不敢洗脸,否则脸皮就可能被硫酸灼坏。第二个岗位是将几种不同原料配比成炸药。这里的危险来自于不恰当的配比可能导致手中的炸药当场爆炸。于是有一些战士开小差回家,但少年李悦天天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工作干得又快又好,还经常琢磨出一些操作技巧和诀窍。解放河北昌黎时,就用了他们这里生产的土炸药。1948年,16岁的少年军人李悦因工作成绩,光荣获得冀察热辽军工部颁发的一枚军功奖章。

但后来工厂的一件事故引发了李悦的深思。由于工厂全体战士最多也只有中学、小学文化,他们在给炸药配比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遗憾的是有一天,一位年轻战友在配炸药时,不慎引发爆炸并爆瞎了眼睛。

李悦说,“我自然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我希望能学到更多的文化,掌握科学规律,生产安全高效。另外,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我也逐渐认识到,靠一些土制炸药,打老蒋恐怕是不行的。我的求知欲望更强了。”李悦开始见缝插针读报,学习,求教。

转眼迎来了新中国的建立。这时部队开进了辽宁沈阳,李悦是一位工程师的绘图助理。

新中国百废待兴。1949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向部队招生。部队推荐了热爱学习的李悦参加考试。“一考就考上了。”1950年2月,18岁的李悦卸下钢枪,脱下戎装,坐着火车来到北京,走进了张自忠路铁狮子胡同一号人民大学的校园,成为中国人民大学工厂管理系一名本科生。

上大学对只有高小学历的李悦是个不小的挑战,但是李悦勤奋刻苦,“笨鸟先飞”,经过一段时期摸索,在学习中注意“劳逸结合”,最终,他在学习上是一名“三好学生”,在体育上是一名国家田径二级运动员,学习、体育结合得很好。

“1953年,大学毕业了,成绩也不错。如果参加工作,起点就是科长。但是我越学越觉得自己本事还不够高强,我希望继续学习,就主动上了研究生。”三年后研究生毕业,国家部委、政府机构,都欢迎当时实在稀缺的高学历人才。李悦说,“当时我没选择部委,没选择机关,我提出愿意当老师。为什么呢?当时就想啊,革命的任务已经完成,建设的任务才刚刚开始,新中国需要大批建设人才,党把我培养成一名研究生,就应该发挥所长,培养新中国建设者,应该去当一名人民教师。”

1956年9月,24岁的李悦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起了教鞭,从此就再也没有离开过讲坛,一干就是50年。

50年献身教育事业,李悦乐在其中。离休以后,李悦不愿休息,返聘继续指导博士研究生,目前指导着正在校攻读的8位经济学博士生(含一位研修博士)。李教授有自己天伦之乐的“多轮理论”:“我的天伦之乐的第一轮是我们一家三代九口;第二轮是我所教过的学生,特别是我指导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第三轮是我的亲朋故旧、同学同事。所以学生是我天伦之乐的重要源泉。”

天下桃李等身著作

李悦教授对经济学的发展繁荣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主要代表作为《中国工业部门结构》,《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和《产业经济研究》,以及与蒋映光合作《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论文,其中有的代表作获得胡耀邦和朱鎔基的好评。

50年教学生涯李悦培养了多少得意门生?

他说,“50年来教过的人大、北大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是值得老师骄傲的芬芳桃李。但你要问我时常牵挂的、倾注了老师更多心血的,则是我先后指导的25名硕士研究生,39名博士研究生(含7名研修博士)。”

李悦教授(一排左5)和夫人孙彤教授(一排左4))与学生们在一起

李悦指导的已获学位的研究生中,在政府部门工作的有两位副部长、5位司局长和9位处长等不少国家栋梁之才;从事教学科研的毕业研究生中,至今已有一位高校副校长,一位民办实验中学校长,4位博士生导师,以及一大批教授、副教授;从事实业的毕业研究生中,也成长起两位大企业董事长、总裁。

50年来,李悦主要教授有“中国工业经济”、“中国工业部门结构”、“企业组织结构”、“生产力经济学”、“工业经济管理”、“马克思恩格斯原著选读”、“政治经济学”等课程。
50年经济学园地的辛勤耕耘收获了哪些果实?

李教授说,“我自己认为,最主要的是一篇文章,三本专著。”

一篇文章是指论文《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三本专著是指《中国工业部门结构》、《产业经济研究》和《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其中,发表于1979年改革开放之初的论文《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吹响了真理的号角,受到了胡耀邦同志的重要批示,掀起了浩浩荡荡的全国性生产目的大讨论;出版于1983年的《中国工业部门结构》,作为第一本中国工业结构专著,获得了朱鎔基同志的好评;出版于2004年的《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先后受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的特别推荐,认为这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教材,为创立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打下了坚实的基桩;而出版于2004年4月的《产业经济研究》则是李教授近50年科研成果的精品荟萃。它与《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第二版)是姊妹篇。

其实在“一论三著”之外,李悦50年来共撰写出版了专著、教材13本,参编论著16本,发表论文120多篇。

《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一文发表在全国冲破思想理论束缚举步维艰的1979年代。李悦当时只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名经济学讲师,但他在长期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深刻地认识到: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工作中存在着一种只顾生产,不问人民生活;只追求产品数量,不管产品质量和品种;只追求发展的高速度,不讲究经济效益等一系列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这种倾向严重地阻碍了我国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与提高。为借斯大林的权威,引起党和国家领导人及广大经济工作者的关注,尽早地纠正中国当时的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他与当时任人民日报理论部副主任的蒋映光同志,合作写出了《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一文,发表在1979年9月8日人民日报编印的内部刊物《理论宣传动态》(第113期)上。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长的胡耀邦同志对此文非常重视,于第3天即9月10日就对该文作出重要批示,他指出:“这两位同志提出了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批示要求中央党校《理论动态》杂志,根据李悦、蒋映光二位同志文章提出的思想,精心讨论几次,写出一篇文章。希望在党的四中全会前完成。李悦、蒋映光的文章于1979年10月19日在《工人日报》和《财贸战线》上同天公开发表,后在多种刊物转载。于1979年10月20日,《理论动态》的文章以题为《要真正弄清楚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在《人民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李悦相继又在全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会上和《光明日报》理论版上发表《什么是为生产而生产》,《关于生产目的讨论的性质与意义》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和国民经济调整》等文章。

胡耀邦同志的女儿满妹在其《思念依然无尽——回忆父亲胡耀邦》一书中这样写到“很快,这个问题得到了经济战线上的同志和广大读者的普遍注意,纷纷来信来稿,参加讨论。北京、上海、天津、辽宁、陕西、山西、四川、河南、河北、广东、黑龙江、内蒙古、甘肃、青海、新疆、吉林、山东、湖南、湖北、江苏等20多个省市同时展开了讨论。认为生产目的的讨论不但是现实经济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这场全国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对于纠正当时为生产而生产的错误倾向,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促进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起到了历史性的巨大推动作用。

发表这篇醒世时文的李悦,时年47岁。

以《斯大林对雅罗申柯为生产而生产观点的批评》的发表为转折点,李悦迎来了“板凳坐得十年冷”之后科研成果的密集发布期。

在工业经济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李悦深刻地认识到:工业结构是工业经济质的规定性,它对工业经济和整个国民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为了揭示工业部门结构发展规律性,为调整和优化工业部门结构提供理论依据,他立志撰写一本《中国工业部门结构学》。此书稿于1983年初完成。他把书稿和大纲寄给当时任国家经委副主任的朱鎔基同志,请他提出修正意见。朱鎔基于1983年6月16日给李悦回了信,他在信中指出:“深感这将是一部开拓性的著作,对研究中国工业经济问题很有裨益。”此书第一版30万字,于1983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第二版40万字,于1988年出版。《中国工业部门结构》成为我国学者撰写的第一部中国工业结构专著。

李悦主编的《产业经济学》(第一版),60万字,于1998年2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中国学者给研究生编写的第一本宽口径,厚基础的《产业经济学》教材。李悦教授与李平教授主编的突出核心内容的窄口径的《产业经济学》,35万字,于2002年2月由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21世纪高等学校经济类核心教程之一。
  
《研究生教学用书:产业经济学》出版后,著名经济学家方生、宋涛和卫兴华三位教授在他们分别发表的书评中指出:李悦主编的《产业经济学》的特点,首先就是突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书中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马列主义“三论”,即经济增长理论、结构理论和产业组织理论。第二是突破了国外产业经济学只包括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政策这“三论”的理论框架,创建了除前言和导论外,共设宏观理论、产业发展规律、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机制条件五篇新体系和新框架。第三是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和树立科学发展观。该书在第一版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和调整乡镇企业,发展环境保护与环保产业,国防产业与民用产业协调发展等内容。总之,该书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经济学研究生教学用的好教科书。

(本文载于2007年1月8日《亚洲新闻人物》)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