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大学生]彭凯雷:与李外长聊诗
时间:2007.05.18

港报记者眼里的诗人外长李肇星

有“诗人外交家”美誉的李肇星自2003出任中国外交部长时,每年“两会”,当他出现在人民大会堂北门时,都成为中外记者竞相追逐的热门人物。但李肇星部长谈笑间尽是国际风云,被追问有关诗歌的话题,李肇星常是笑而拒答。一位崇拜李外长的国内女记者甚至当面表达自己虽然不写诗但最喜欢读外长的诗时,李外长幽默地拒绝了这一殷情,对她说:“你不写诗好,这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当时我就在现场,看到那个莽撞的女记者脸一霎间红了,而作为爱诗者的我也有些不好意思,好像提问题的就是我!


作为香港《文汇报》记者,虽然写诗,其记者身份赋予的天职莫不敢违,追访李外长之五年来,和来自不同国度和地区的记者一样,紧紧抓住每次与李肇星部长“遭遇”的时机,“集中火力”将全世界最瞩目的国际热点话题抛向李肇星,将他那代表中国政府的声音从北京传向海外。
但今年我心里却有一份小企图,想破下例。2007是本届政府任期的最后一年,作为内阁部长的李肇星在本届任职最后一年,能不能接受我的访问谈谈诗?其实,我是想访问他为官中的挚真诗情、本色性情。在我每次追访李外长时,和读他的诗有一样的感受,那就是真诚、率直、一颗火辣辣的爱国心跳跃期间,为诗、为官、为人如此的一致。



我和沙祖康都拥有一颗爱国的心!

这一点,我甚至忍不住在这次“两会”间当面向外长婉转表达,没想到我的预判是非常的准确!那是上月8号,在“两会”后我追问“对沙祖康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有何评价”?
李肇星回答:“他会干得很好!他热爱祖国,他希望他很好的完成任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多作好事。”
李肇星接着问我“你认不认识沙祖康?”
我回答,“香港《文汇报》和沙祖康是老朋友,我们经常采访他,这次他当选,我的同事葛冲还越洋祝贺他!我感觉,您和您的同事沙祖康性情很相似!都很真诚坦率!”
外长听闻我大胆类比,笑着纠正我,“我可是沙祖康的老领导!他的好处是比我年轻,你的好处是比他还年轻!”
这时,洋文中文的问题又向李肇星冲来,外长却意犹未尽,拨开众话筒,朗声说: “我和沙祖康更重要的相同点是:我和他一样,都热爱祖国,也热爱其他国家人民,都拥有一颗爱国的心!”
这一天正值“三八”妇女节,看到有很多女记者纷纷涌上来,李外长向她们致以节日问候,我赶紧趁这难得之机,为外长和女同行们拍下节目珍贵的一帧全影,第二天即刊登在香港《文汇报》显著版面上。



我这个外长,又自由又不自由

当连续多天,那些无穷尽的热点问题终被李肇星回答尽,中外记者们终于消停啦。在三月十一日下午人大会议休会时,大家纷纷围着李部长谈起难得一聊的生活话题。李肇星温情、谦逊的一面尽数展现,一位香港女记者竟也改口以“肇星部长”称呼,而香港多家媒体记者都期盼“肇星部长”回归十周年之际访港。
“肇星部长”难得谈笑起他为官“困境”:“当我这个外长,又自由又不自由,我自己说了不算,你要问发言人刘建超。”记者反问他发言人怎么能安排部长行程,李肇星耸耸肩:“他不能安排我的行程,但他知道的比我多呀!关于我的行程,我经常得问问他,我要干什么。你们要知道,当我这个外长,又累又不是那么自由”!引得众记者笑起来。
笑罢,“肇星部长”动情地说:“今年我已经两次去香港,都是转机路过。当然我很喜欢香港,我觉得香港很美!是个好地方!”



奥运口号,我不敢专美!

借此之际,有香港记者赞起李部长“部长工作出色,诗也出色,听说中国的奥运口号‘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ne World,One Dream)就是李肇星所创作,万中选一胜出。”面对记者的称赞,李肇星却向众人摆手,谦逊地说:“我今天可要郑重澄清一下。奥运申办成功,我太高兴啦,尤其是奥运会马术项目在香港、水上项目在我的家乡山东青岛举办,我为此专门写了两三首诗,有人谱了曲,有人去报选,我都不知道!我不敢说这个口号就是我一个人提出来的,我估计肯定有人比我提出来得早,我不敢贪别人之美!”
看到这样其乐融融的难得轻松场面,我也请部长为我辛苦追访他五年来个合影留念,外长笑言,“那天你给我们拍照,她们都上报纸,可没你什么事呀!”



写诗,不要做看不懂的先锋派

趁此机会,我向部长请求,“这些年都是追着您问内政外交,两会结束后,能不能轻松一下,作个诗歌话题的专访!”
李肇星又是一惯地摆手:“我写诗时间太少,都是在飞机上!工作太忙,写诗是挤时间!”
或是盛情难却,或是诧意我也谈诗,他反问道:“你写不写诗?”
我有些难为情,凑近部长:“我也写点,今年《诗刊》上就登了我一组诗。”
李部长有了兴趣,说,“《诗刊》我有订!你的诗登在第几期?”
我如实回答:“《诗刊》二月号上半月刊,用的我的真名‘彭凯雷’,组诗《北京生活》。您有时间看看。”
李肇星握住我的手,扬起头,很有些严肃的劲头:“我可以看,问题是,你年青人写诗,那些先锋派是不是能让人看得懂!”
我也笑了:“部长,我不搞先锋,我的诗都平实、生活,不信您一看就知道!”
李肇星也笑道“你写诗,不要是看不懂的先锋派,那就好!”
听到部长赞同平实的诗风,我也心里高兴,凑近部长耳语笑言:“部长,我是70年代后,不是看不懂的新新人类!”部长哈哈大笑。
(“两会”次日,我有幸又见到被警卫簇拥着急急步行的李外长,我远远地打声招呼,李外长看到我,知道我想问什么,他说:“我这两天没有回办公室,还没有看《诗刊》呢。”他停下步子,说,“《诗刊》是国刊,毛泽东主席在上面都发表过诗歌。祝贺你!”)



凯雷 小校友,天天向上为祖国

当我还想趁热乎劲再敲定部长的诗歌访问时,我的“两会”采访港媒搭挡、香港《新报》女记者闾苏敏拿出采访簿请肇星部长签名留念,被旁边保安推开,没想到部长伸手接过,不但爽快签名,而且写出一段祝福语。
紧接着,李部长也为《东方日报》采访主任潘筱旋题笔祝福。
我站在部长一边,伸手才想起没带采访本,可也不想错过良机,灵机一动,只能失礼地掏出自己的名片,请部长在空余处签个他的名字,为今后留个念。
当时真是让部长犯难!警卫和众记者看着部长拿在手里只有巴掌大的名片,瞧着四周也没有一张桌子,递名片的我真比开头提到那个女记者还难为情!
这时的李外长却格外的平易近人,他拿着名片摊在掌心,问我:“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我回答:“中国人民大学”。李外长笑道:“好啊,我是人大的兼职教授!”我也放松下来:“部长,今年是人民大学70周年大庆,请您回人大参加呀!”
毕竟是外交高手,李外长对我这邀约者的身份很敏感:“你这可是校长说的话呀!不过,感谢你!”
没想到,李外长将我的名片转翻到背面,在这方寸间,拿起笔,一字一划写起来,当他落笔“凯”字时,我以为是外长将“彭”字写错,我小声提醒部长:“我姓彭……”,外长不言,紧接着看,原来落笔是“凯雷小校友,天天向上为祖国。李肇星。3.11”
这么小的名片,落下李部长二十一个字与标点,将名片撑得开阔,不留白。

看着部长一字一划的落笔,我想起他比我年有六十三的父亲还要大五岁,却这样关心记者,抽出时间与对中国友好或并不友好的媒体坦率、真诚交流,心里一阵感动。
这种感觉,在我十年“两会”采访生涯中,尤其是这五年、这一届政府高官接触点滴中,有着强烈的共鸣。
在2002年秋,中共十六大新晋政治局常委记者见面会上,我大声向新任总书记胡锦涛提问,他转过身微笑招手致意;当2003年,温家宝总理在“两会”总理记者会后竟然径直走下主席台,走进记者席中和大家握手致意,已跑过五年“两会”我那时不敢相信我的眼睛;这一次,李肇星部长名片方寸之间“为祖国”的题词……,这些微小的细节,让我真切体会到这一届中央和政府“重民生”的执政作风,这让我时隔一整月,时隔五年,每当想起总书记、中国总理、中国外长,心里就生发出温暖的感觉。
这些经历让我想到,令世人称誉的中国外交是中国和谐强大内政的延伸,而真正贯穿、支撑内政外交的正是“以民为本”的气息、脉动其间的爱国赤子之心!如果,真有机会,能访问到李肇星部长,我和他最想交流的就是这感受、气息、这脉动期间的诗歌!

(注:作者为人大校友,现为香港《文汇报》北京新闻中心副总编辑,其大学期间第一部作品——诗歌《人大是我的祖国》发表在《大学生》杂志1997年刊)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