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第87个“五一”劳动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人民大学传来好消息,在一年一度的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奖章评选中,人大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状”先进集体,这是人民大学建校70年来首次以学校名义获得这样的殊荣。
新世纪,新人大,新形象。“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大师、大楼、大气”的办学思路和“真情、真想、真干”的行动纲领,使人民大学实现了学科建设、队伍建设、校园建设、民主管理等各方面工作快速、稳健、协调的发展。人大人用智慧和忠诚铸就了闪光的金牌。
校园置换面貌一新
曾几何时,人民大学校园是“老人多、孩子多、保姆多”,办学面积狭小,教职工住宅严重短缺。据了解,在仅有的906亩主园面积中,教学科研用地只有520亩,教学科研用房、学生宿舍严重不足,校园环境零乱陈旧,教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截至2001年4月,人大住房未达标职工2400多人,900多名职工无房。教师们无法安居乐业,教职工情绪低落,一批教师被其他高校挖走。
一流大学要有一流的校园。怎样改变人民大学校园的现状?教职工的住房条件不解决,稳定不了教师队伍,教学和科研工作受到影响,怎么办世界一流大学?“不能用传统的思路来解决这些问题,”人大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一些学校是把学生迁出去,学生宿舍盖在校外,让老师住在校内。
人大的思路是把教师迁出去,学生住进来。一方面腾出地用于教学,净化校园环境,另一方面改善教职工生活,把校园真正变成学术殿堂和高等学府,一举多得。”
从2001年开始,人大通过校园置换为主的房改模式,实现了教师住房条件的改善和学校办学空间的拓展。其中,校内总共腾出4.7万多平方米的房子,280多亩地用于扩展办学空间。人大通过房改和校园置换两期工程,总计3000多户买房,教职员工都以比较低的价位圆了安居梦。
曾经一家三口挤在校内16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如今搬进了110平方米的新家,谈到住房条件的改善,人大教师别敏感慨道:“这才叫生活!”人大5位资深教授之一的萧前教授从校内搬到校外后,他的夫人开心地说:“萧老现在精神好多了,还带着3个博士生,学生经常来家里与老师交流。”
如今的人大校园面貌焕然一新,校内新竣工的用于教学的工程共有近50万平方米,远远超过2000年时全校同类用房面积的23万平方米。西北区学院楼群---明德楼的建成使每一位教授都有了一间工作室,每两位副教授有一间工作室,每位教师都有了自己的工作空间。更重要的是,有了一个和谐的教学、科研氛围,为下一步人大建设世界知名的一流大学的目标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特色强校追求卓越
日前,在教育部学位中心正式公布的全国第二轮第一批一级学科评估结果中,人民大学2004年开始筹备建设的物理学列第29名。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高校,刚刚成立两年多的“年轻”院系,首次参评就能够在参加评估的55所高校中进入前30,成绩不可谓不喜人。
物理系大二学生刘文涛对记者说:“我是保送生,当初对招生老师关于物理系高起点、与国际接轨、科研交流机会多等说法抱着半信半疑的态度,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踏入物理系。过去的两年,理学院相继筹建了自己的办公楼、计算机房、实验室、活动室和图书馆,且师资力量雄厚,充分显示出人大的理工科系绝对是精干、有实力。”
有选择地追求卓越成为人民大学的不懈追求。已经形成鲜明的人文社会科学特色和优势的中国人民大学没有趋同式地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程度更高的大学,而是实施了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一方面,对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建设提出了兼顾“国际通行,中国特色,人大特有”的原则,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则,发展了少量理工学科。
纪宝成指出,这种文理交融的学科结构不仅对人文社会科学的新发展形成了强有力的支撑,而且对于形成现代大学必不可少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校园文化,对于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成长,发挥了无可替代的积极作用。
在保持特色的同时,人大实施“请进来、走出去、沉下去”的战略,将学科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有机结合。学校从海内外“请进来”一大批在本学科领域具有突出成绩的学术骨干和具有发展潜力的青年学者,并聘请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来讲学、交流。遴选并资助了95名教师“走出去”,赴国外一流大学进修,提升教师的国际化水平,培养能在东西方两个文化平台上自由漫步的人。
学校还陆续组织了9路教授考察团“沉下去”,分别前往浙江杭州、湖北宜昌、广西南宁、吉林长春等地进行调研、考察,深入到改革开放的第一线汲取营养,理论联系实际,加强与地方政府的合作。“沉下去”的另一层含义是,教师要“沉”到书斋里去潜心治学,不为世俗诱惑所动。
民主管理依法治校
既有白发苍苍的老人,又有充满青春朝气的学生,全场座无虚席,大家都在仔细倾听,认真记录,会下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样的场面出现在中国人民大学2007年新年报告会上。
“中国人民大学新年报告会”是学校推进民主办学,加强校务公开的一项重要举措,被称为“每年一道精神大餐,开风气之先”。学校老领导代表、校务委员会代表、教代会代表、民主党派代表、全体中层干部、在职和离退休教职工及学生代表等数千人参加大会,听取学校领导就学校各项事业发展情况以及未来发展的总体工作思路作专题报告。新年报告会从2003年开始举办,已坚持5年,受到了广大师生员工的普遍欢迎,增强了他们对学校办学目标和有关举措的认同和支持。
一流大学需要一流的管理水平,制度建设是实现内涵提高、特色强校的重要保障。为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近年来,人大推进校务公开,民主办学、依法治校能力进一步提高,校务委员会、教职工代表大会等机构的作用进一步凸显。
据介绍,事关学校发展的重大决策的出台都要经过校务委员会的研究审议,而校务委员会的成员除了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还有普通教师,他们积极参与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真正做到了知校情、参校政、议校事、督校务。
4月4日,纪宝成校长主持召开教学质量座谈会,邀请了来自不同院系的11名大三学生为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工作建言献策。学生们在会上畅所欲言,纪宝成向学生们承诺,学校一定会仔细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逐步予以解决,全面提高本科教学水平。
像这样的交流活动在人大还有很多,如学校领导和教师、学生的座谈对话,校领导接待日,新年餐叙会……各种活动都是为了畅通沟通渠道,扩大交流范围,促进师生参与监督学校管理,推进学校管理民主化建设。在纪宝成校长看来,在一所学校发展的进程中肯定会出现各种不同的声音,学校的态度是“和为贵,和而不同”。
几年来,人大致力于软环境建设,几乎把学校所有的规章制度都清理、修订了一遍。民主办学、依法治校,推进校务公开,营造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的人文环境,进一步强化了平等、团结、民主、和谐的教风。2006年,人民大学当选首批“北京市依法治校示范校”。在人大校风“润物无声”的熏陶下,一批又一批学生,以扎实的理论素养,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成为优秀的“共和国的建设者”。
人大党委书记程天权说,风是无形的,气是无形的,而风气是实实在在存在的,成绩的取得是人大风气的体现,是社会对默默耕耘的人大师生的激励和赞赏,也是国家对人民大学新世纪以来锐意改革、不断前进的肯定和表彰。
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仍需谋划。新一批入校的青年教师的住房如何解决?如何争取更多经费做更多的事情?校领导班子又开始了新的思考……以极大的勇气精心谋划,全面推进,开拓进取,在发展中谋和谐,在和谐中促发展,人民大学迈向“人民满意、世界一流”大学进程中的步伐铿锵有力。
原文链接:《中国教育报》2007年5月22日第12版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12b/t20070522_85202.htm
(编辑/马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