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跨学科课题组联合攻关,人民大学成功中标“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等重大课题;在中国哲学领域具有重要影响的《和合学概论》、《中国佛教哲学要义》等著作相继问世。
这些,只是人民大学教师为党和政府提供决策咨询服务的冰山一角。走进人大,吴玉章学术讲座、共和国部长论坛等年均百余场的高规格论坛,折射出这所人文社会科学理论重镇的学术视野。
作为党和政府决策的重要“思想库”,中国人民大学在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致力于办“人民的大学”
致力于办“人民的大学”
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状况和文明素质。2004年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为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一面旗帜和理论重镇,中国人民大学得到快速发展。据统计,目前人大拥有5个国家文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13个国家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居全国高校第一;拥有国家重点学科33个,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处于领先;在由教育部有关部门组织的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学科评估中,人大的理论经济学、应用经济学、法学、社会学、新闻传播学等5个一级学科整体水平排名全国第一。
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进行专题讲解,堪称专家学者授课的最高规格。2003年3月,中共中央政治局进行了主题为“世界就业发展趋势和我国就业政策研究”的第三次集体学习,人大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应邀作专题讲解。
在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中,人大有25位专家入选第一批教材系列课题组及经典著作和重大问题课题组的首席专家或主要成员,是全国入选人数最多的高校。以数十载的学术积淀,人大率先倡议纂修《清史》,并推动这项国家大型文化工程正式启动;成立孔子研究院积聚力量,组织发起编纂《儒藏》;中国大陆举办首届世界汉学大会,人大责无旁贷参与主办。
秉承“人民、人本、人文”的办学理念,人民大学致力于建设成为“人民的大学”,坚持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办学特色。“十五”期间,人大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北京市社科规划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各级各类项目2600余项,获得经费超过2.4亿元,是“九五”期间的4.16倍,立项数和经费数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居全国高校第一位。
科研关注国计民生
秉承党的优良传统,关注国计民生。有着70年办学历史的中国人民大学,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上,关注国计民生,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2007年10月1日,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着国计民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正式施行,首次明确了平等保护国家、集体、私人的物权和其他权利人的物权。《物权法》从起草到正式实施的十几年间,物权法主要起草者之一、人大法学院院长王利明教授和人大法学院的专家学者们参与了100多次座谈会和数十次的修改,共同见证了《物权法》的诞生过程,他们发表或出版的民事法律相关著作颇丰,为《物权法》的制定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
在学术上,人大倡导自由探索的学术精神,倡导跨学科研究的学术方法,倡导科学合理的学术评价标准,致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学术环境,保证了学校科研健康持续的发展。“北京2008年奥运会总体影响研究”等重大课题的研究,就是在学校筹划、支持下跨学科、跨基地课题组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联合攻关的成果。在该课题竞标过程中,学校会聚社会学、新闻传播学、法学、经济学、环境科学等科研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组成跨学科课题组,以强大的科研实力一举中标。
学校引导广大教师把研究视野从校内延伸到校外,从国内延伸到国外,从中央延伸到地方,从政府延伸到企业。系列发展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发展研究报告》、《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报告》和《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报告》的发布与出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产生了较大的社会影响。中国经济发展预测、中国发展指数研究、中国创新指数研究成为学校一个重要的学术品牌。
让教师“沉下去”治学
多年来,人大特别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校鼓励教授“沉下去”,“沉”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考察调研,“沉”到艰苦的农村去洞察民情,“沉”到书斋里潜心治学。
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史》,洋洋近70万言,揭示了共和国宪法半个世纪的变迁和宪政道路的坎坷曲折。作者---人大法学院教授许崇德说:“我始终怀有一种紧迫感和责任感,数十年辛勤积累的资料和知识,理应从一己的小书斋里释放出来。”
正是靠着这种“沉下去”的作风,人大出了一大批令人尊敬的学者。戴逸教授耄耋之年领衔《清史》纂修盛举,方立天教授数十年著就《中国佛教哲学要义》,张立文教授花甲之年构建“和合学”,倡导和谐文化。
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人大邀请国外知名学者和国内专家、学者来校开展学科前沿的讲学或聘请为兼职教授、名誉教授;通过各种途径将一批批教师派往国外一流大学访学研修;鼓励青年教师向老教授学习,主动深入到社会经济建设的第一线调查研究。
“大学是社会的良心和智慧之所在。只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只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学。”校长纪宝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人民大学要用20年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
《中国教育报》2007年11月1日第1版
相关链接:http://www.jyb.com.cn/cm/jycm/beijing/zgjyb/1b/t20071101_122805_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