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葛兆光呼吁史学界利用中国周边国家汉字文献
时间:2012.07.27

5月28日晚7:00,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首任院长葛兆光教授来到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第一报告厅,为同学们带来了一次题为“揽镜自鉴:从周边看中国”的演讲。这是国学院品牌学术活动——国学论坛的一部分。
葛兆光教授的演讲分为四个部分,他主要阐述了中国的周边国家——日本、朝鲜、越南等地存在的中国文献的基本状况、这些文献有何价值、为什么中国对这些文献的关注不够以及这些文献在学术上的意义四个问题。
葛兆光认为,中国周边国家的汉字文献史料丰富,它们的价值在于让被删减和遗忘的历史复活,同时也能给我们提供鲜活的历史场景,让历史的细节浮现。他介绍说,朝鲜和日本的史料中,记录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一些历史细节问题,如朝鲜使者对中国清朝皇帝的描写,这些是在中国的文献中无法找到的。
他还特别讲到,日本、朝鲜在对中国的丧礼、宗教多元化、男女平等、市场和经商等方面的细节上对中国的看法与中国完全不一样。他们认为中国自满清以来,这些被中国人称为进步的东西其实是汉唐文化在中国的灭亡。
但是,葛兆光教授指出,我们在引用和参考这些外国文献的时候,也不能完全的相信,“我们可以用三个词描述当时的文献,‘见闻’、‘记忆’和‘想象’,见闻我们可以完全相信,记忆我们只能相信一部分,而他们的想象我们就不能相信了。”葛兆光教授说,另外,他还在演讲的同时列举了“江南女子季文兰的故事”、“日本铃木传藏杀信使的故事”说明了他们在对中国文化存在的偏见。
葛兆光教授认为,中国之所以对这些文献关注不够,是因为中国的学术界有一点自大,“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国的学者习惯于用西方的资料,而不是琉球、蒙古的资料。”他说。所以,他希望大家现在就开始研究这些史料,彼此拿着放大镜看对方的瑕疵,才能看到自己细节上的毛病。“只有这样多面的照,才能看到一个立体的中国。”他最后说。
最后,国学院的孙家洲教授大家提出,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葛兆光教授的演讲,找到科学的研究方法。

(编辑 杨妮)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