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正文
中国人民大学和清华大学师生联学党史 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
来源:党委学生工作部(处)
时间:2021.05.17

5月13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组织师生代表到清华大学,开展两校师生党史联学活动,学习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史宗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胡百精出席联学活动。

清华大学党委学生部部长白本锋,党委学生部副部长冉锐,校团委副书记齐兴达;中国人民大学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党委学生工作部(处)部(处)长罗建晖,校团委负责人杨子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淑梅,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副部(处)长邓晖,校团委副书记边策,党委学生工作部(处)和校团委有关同志及学生代表参加活动。

师生代表来到清华大学开展实地学习,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详情和重要讲话。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展厅,师生代表参观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校庆特别展“实种实褎,实颖实栗”,通过现场展出的80余套珍贵的实物作品与精美图片,了解清华美院的教学创作成就和学院发展历程中的人民情怀,感悟美育的价值和力量。

在清华大学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和成像与智能技术实验室,师生代表参观了清华大学多维多尺度高分辨率显微成像项目,实地了解计算光学、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科学实验研究前沿和新科技开发应用的场景。

在清华大学西体育馆,师生代表参观了荣誉室内的历史照片及实物展览,了解清华大学体育育人的优良传统和发展成就,体会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

参观活动结束后,两校师生进行了党史联学座谈交流。白本锋主持联学活动。

史宗恺对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代表的到来表示欢迎。他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的经过,并分享了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体会。他表示,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对高等教育面向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在新时代的发展,要能够“守正”,坚持和传承建校以来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也要能够“求新”,基于面临的新形势、新变化,思考如何将大学的育人工作落到实处,如何将工作成效贯穿学生的人生历程。他期待两校师生在今后能够进一步加深学习与交流。

冉锐作为清华大学教师代表,向中国人民大学师生介绍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的情景。她鼓励同学们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的寄语:爱国爱民、锤炼品德、勇于创新、实学实干,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赵淑梅作为中国人民大学教师代表,结合丰富的史料,讲述了党领导下的新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剖析了高等教育在新时代的新征程中肩负的重要责任和使命。她表示,高校是党培养人才的“摇篮”,我们应时刻保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以大历史观把握百年党史主线,激励学生传承优秀传统,帮助他们努力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清华大学工程物理系博士生孙启明与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张冬冬结合自身经历分享了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的体会和感悟。

孙启明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清华大学时他向习近平总书记汇报个人学习工作情况的场景,他表示,“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要投身基层贡献力量,为新时代核工业的蓬勃发展贡献青春力量,回应党和国家对青年的殷切期盼。

张冬冬回顾了201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红船领航”新生党员马克思主义经典研习会上习近平总书记与自己亲切交谈的场景,表达了自己作为中共党史专业博士生,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习党史的重要论述的心得体会。他表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推进,要靠一代又一代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青年一代重任在肩,两校青年要在砥砺奋进的道路上携起手来,共同创造青年一代的新辉煌。

胡百精对清华大学师生的接待表示感谢。他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对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高校建设的首要目标应当是提高教育发展的质量,包括学术研究、立德树人、研究体系的质量。教育工作者既要抓住质量要求,又要重视能力建设。面对学科交叉发展的局势,要以知识融合、能力养成和问题解决为导向。他希望两校能够进一步协同行动,在“联学”的基础上增强“联动”。

通过本次活动,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对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有了更为全面深入的认识,纷纷表示要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把握大势,敢于担当,善于作为,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新闻学院2017级博士生周晓辉表示,很荣幸来清华大学参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说,“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这样的勉励振奋人心。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有与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气魄,有更强的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而志气、骨气、底气的来源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越来越强盛,给我们自信心;另一个是我们自己的奋斗和争取,这尤其体现在青年一代的身上,在和平安逸的时候学习知识增长本事,在危急时刻,在人民需要的时候,敢于冲锋陷阵。我们青年人,要有家国情怀。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

经济学院2020级博士生陈诚表示,这次参观使他收获满满,感悟颇深:一是应当深刻把握青年群体在新发展阶段的新历史使命,用实际行动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当代青年肩负时代使命、投身国家需要的殷切期望。二是应当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青春力量。三是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专业优势,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找准定位,做出当代青年无愧于时代的更大贡献。

教育学院2020级硕士生王曈曈表示,通过参与这次活动,她更加体会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的重要讲话所蕴含的深刻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广大青年要肩负历史使命,坚定前进信心,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担大任,努力成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这既是对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提出的新要求,也是对在读研究生提出的成才目标。作为一名教育学院的学生,她不仅仅是高等教育的培养对象和受益群体,还应该是高等教育的践行者和输出者。身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青年学子应以“使命在肩”的信念,以“功成有我”的决心,以“敢为人先”的态度,扎根中国大地,将学科内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内化于心,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不断“反哺”和“造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

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本科生何林芯表示,在参观的三处展览中,贯穿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家国情怀,家国情怀在人才培养中有着精神引领的作用,它回答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也引出了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中国人民大学被称为“共和国建设者”的摇篮,我们的许多校友都是从抗战的烽火中走出来的,我们与党和国家的密切联系使我们的学生更有机会感受到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的感情。人大学子应传承家国情怀,担当起这一代人的使命和责任。中国人民大学的校训是“实事求是”,人大学子应该始终记得,不管在什么时候,都不能脱离实际,必须专注做好眼前事,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责任编辑:徐小婷 张凯怡)

编辑:丁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