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18日,中国人民大学2020年“读懂中国”青年教师社会调研团“从西安到延安——重走革命青年奔赴陕北公学之路”项目赴陕西西安、铜川、延安进行调研。
为深入贯彻学校“青年教师参加社会实践,开展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党史国情、社情民情、校史校情”的精神,此次调研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了解学习80多年前青年学子奔赴延安的过程,寻访革命遗迹,找寻校史资料,挖掘背后的感人故事,教育和激励青年教师;第二部分,走访校友企业,感受今日陕西的发展变化,体会人大人在助力地区发展方面做出的独特贡献;第三部分,沿途参访部分文博机构,结合人大博物馆馆藏,感受陕西历史的厚重底蕴及与中国革命精神的内在联系。
调研团由档案馆、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贾铁英带队,来自教育学院、校友工作办公室、档案馆、博物馆等单位的7位青年教师参加调研。
6月底至7月间,调研团成员充分查找史料,设计调研路线,并多次召开线上专题会议,研讨调研形式,细化分工协作,确保调研效果。
8月13日,调研团首先来到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参观交流。抗战期间,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曾是我党我军在国统区的一个重要公开机构,它像长夜里的灯塔,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思想,同时向延安不断输送爱国进步青年,众多青年就是以这里为起点,踏上了抗日救国之路。调研团实地考察了陕北公学设在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的招生接待室,走进临时学生宿舍,体会革命青年报名、暂住和出发的全过程。调研团在现场拍摄了VR全景影像,作为校史展的延伸和拓展。
8月14日,调研团走进校友企业——西安元聚环保设备有限公司进行参观考察,并与企业负责人进行座谈交流。
8月15日,调研团自驾车从西安出发,经铜川、洛川等地,北上延安。在铜川期间,调研团参观了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是中国北方著名的古代窑口,窑火千年不息,承载着北方民族粗犷、率真的美感。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也保存有部分耀州窑瓷器。本次走进耀州窑博物馆,让青年教师、特别是博物馆工作的教师近距离体会耀州窑的生产过程,在增加了文物鉴赏、鉴定能力,同时深刻体验到陕西地区厚重的文化积淀,启发大家思索地方历史文化在孕育革命文化艺术中的独特作用。
8月16日,调研团一行来到洛川会议旧址。1937年8月22日至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陕北洛川县冯家村召开了扩大会议,即洛川会议。会议决定把党的工作重心放在战区和敌后,在敌后放手发动群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开辟敌后战场,建立敌后抗日根据地。调研人员先后来到洛川会议会场旧址,毛泽东、徐向前旧居,机要处旧址和洛川会议史实展馆等参观,了解洛川会议召开的时代背景和会议决议,体会中国抗战、革命的深刻影响,并思考会议召开与陕北公学创建的深刻联系。
经过两天的奔波,调研团于8月16日晚到达延安。8月17日上午,调研团来到中国人民大学的前身——陕北公学旧址进行调研。1937年,在抗日战争的烽火中,陕北公学诞生于延安清凉山上,毛泽东曾指出:“中国不会亡,因为有陕公。”在陕北公学旧址,调研团通过网络平台,直播了整个参观过程。从宝塔山到延河畔,从山脚下的成仿吾故居到山间的陕北公学展厅,调研团和广大网友一起重温历史,共同回顾陕公的艰苦岁月,共同体会陕公师生的革命精神。调研团贾铁英、赵义玲两位同志进行了现场讲解。
直播结束后,调研团成员与旧址代管单位领导刘金林、艾丹、李娜等同志进行了座谈交流。2000年,陕北公学旧址纪念亭在清凉山脚下建成。2012年,陕北公学旧址暨中国人民大学延安教育基地正式对外开放。该纪念亭和旧址由延安新闻纪念馆代管。八年来,旧址累计接待中国人民大学师生校友8000人次,社会各界观众10万人次,为宣传中国人民大学的光辉历史,弘扬陕公精神,做出了突出贡献。目前,旧址还建设了陕公讲堂、陕公食堂等体验性活动区域,让更多观众能够沉浸式地感受革命旧址的魅力。
8月17日下午,调研团来到延安鲁艺旧址,参观了鲁迅艺术学院(简称鲁艺)旧址,了解鲁艺的办学历程。鲁艺是革命文艺家的摇篮,培养了大批文学家、美术家、音乐家、戏剧家和文艺理论工作者,为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所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新中国文艺事业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1939年,鲁迅艺术学院与陕北公学等四校合并,组建华北联合大学,后经华北大学,发展为中国人民大学。
8月18日,调研团最后一站来到延安北京知青博物馆,真切地感受到习近平总书记年轻之时在梁家河插队时生活环境之艰苦,深刻领会总书记带领群众扎根基层、艰苦奋斗、一心为民的奉献精神和共产党人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精神。
从西安到延安,历时六天,行程600余里,地跨平原高原,青年教师真正重走了一遍革命的道路,系统回顾总结青年奔赴陕公的历史,身心受到了一次教育和洗礼,接受了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每一位团员都感受到了理想信念的伟大,增加了荣誉感和使命感,进一步坚定了信仰,增强了自信。
调研期间,团员使用VR技术采集数字影像,制作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旧址全景影像;在延安清凉山上进行长达两个小时的视频直播,带领网友回忆陕公历史。种种新手段运用拓展了调研团的时空范围,使调研活动变成面向师生网友的云端开放活动,变成了一堂行走在陕北、行走在历史与现实中的思政课。
此外,调研团还发现整理一部分新史料和相关线索,丰富了校史研究和展示的内容。通过走访校友、文博机构和旧址管理单位等,加强了联系,开拓了校史教育新点位,为学校今后的青年社会实践、教师干部培训等探索了新的参访学习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