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至2日,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研讨会暨第八届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论坛在武汉理工大学举行,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党组书记、理事长鲁勇为论坛发来寄语,来自团中央、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内多所知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和地方残联的14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论坛。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八所著名高校联合发出“高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武汉倡议。与会的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领导举行了关于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的高峰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吴付来出席了本次论坛,并在高峰对话中首先发表题为《关心残疾人是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主旨讲话。
本次论坛提出,高等学校是传承文明、引领风尚、培育共同理想、体现社会正义的殿堂,要在推动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中担负起更多责任。特别是广大青年学子,应弘扬人道主义精神,乐于助人,成为助残扶残的主力军、先锋队。论坛倡议更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专家学者关心、关注残疾人研究,为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吴付来副书记在主旨讲话中指出,在西方古代社会,往往通过制定法律和政策消灭生理或智力方面存在缺陷的婴儿,与此不同,在中国古代社会里,残疾人的命运和福祉历来备受关注。我国古代著作《礼记·礼运》篇在构建“大同之世”时明确提出,要“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就是说,在一个理想社会里,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的生命生活是要有保障的。但在当时那种制度下不可能真正把这些思想和理念付诸实施。
吴付来副书记认为,新中国建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出台了一些法律,从康复、学习和就业等各方面对残疾人都给予了保障,残疾人事业发展进入了中国历史上最好的一个时期。
吴付来副书记表示,中国人民大学作为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知名高校,与残疾人事业有关的社会保障、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等学科和专业实力超群,并在全国高校领域率先建立了跨院系、跨学科的“中国残疾人事业发展研究院”,为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和人才支撑、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今后学校也将继续聚焦残疾人研究和人才培养,与社会各界一道助力我国残疾人事业发展。
此外,在本次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杨立雄教授主持了“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分论坛”,他的著作《中国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还获得第4届中国残疾人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徐景阳在高校大学生助残阳光行动分论坛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