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下午,以“东西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的中欧学生学者文明担当对话在钓鱼台国宾馆举行,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欧方主席、欧盟委员会教育、文化、语言多样性及青年事务委员安德鲁拉·瓦西利乌出席活动。
来自28个欧盟成员国的100名在华留学、工作人员与100名中国高校青年学生学者参加了对话交流。中欧学生代表向刘延东副总理和瓦西利乌委员赠送了由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学生设计和制作的油画。作品描绘了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与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在2000年前可能相遇并对话的场景,四周描绘有中欧30个国家和组织的旗帜。
作为中欧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的配套活动,中欧学生学者文明担当对话由教育部主办,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联合承办,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协办。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国务院办公厅副秘书长江小涓、外交部副部长王超、文化部副部长丁伟、教育部副部长郝平、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副主席周长奎、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靳诺,欧盟驻华代表团代办卡门•卡诺,瓦西利乌委员办公室副主任乔纳森•希尔,欧委会教文总司高教事务处长亚当·泰森,欧委会教文总司文化事务处长瓦尔特•赞皮尔,欧委会教文总司欧中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协调员维托•波瑞利等出席。
对话活动由中央电视台英语频道主持人杨锐、波兰留学生翠花主持。随着现场演奏的欧盟盟歌响起,欧盟28个国家和组织的青年代表手持各国国旗,1名欧盟成员国学生代表手持欧盟旗帜,1名中国学生手持中国国旗欢快登场,用25种语言发出了“东西文明交流互鉴”的呼声,表达了促进中欧人文交流,加强东西互鉴的共同心愿。
“在人文交流的意义上,学者有如行者:一路向西,其实可以到达东方;一路向东,最终会发现‘东-西’本是一脉相承。”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杨慧林教授在发言中说,中国和欧洲最典型地代表着东西文明的悠久历史和精神传统,中欧学人在交流中共同致力于东西文明的互鉴,不仅有助于彼此真切地理解对方、尊重差异,也会使双方从不同的角度重新认识自己。中欧人文交流以及为之付出的一切行动,必将帮助更多的年轻学子在文明的对话、互释、互谅中共同应对挑战和责任,“达己达人”,通过理解他者的不同来发展自我。
来自奥地利的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雷立柏在发言中指出,语言是交流的钥匙和桥梁,只有很好地掌握对方的语言、历史、哲学、宗教和文学知识,才能对该文化怀有深切的尊敬。“中国人离自己的传统甚至比西方人更近。”他呼吁学习汉语并努力理解中国文化的人群应该成为东方和西方、中国和欧洲之间的桥梁,各国民众应该学习其他文化,通过语言学习尽可能彼此尊敬,搭建起更多的桥梁,创造更多的机会,“因为当彼此注视对方的眼睛时,也会在里面看到自己的形象。”
论坛上,中欧青年学生学者就中欧文明进行对话。复旦大学学生陈娜磊、留学生Jules van der Sneppen、留学生Andrea Ghiselli、李卓,四川大学学生庄严,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留学生本杰明、硕士研究生李天启等先后发言,就“儒学及其复兴的价值”、“欧洲传统的复兴”、“文明的传承和复兴——欧亚大陆文明的桥梁,中欧的挑战与机遇”、“从经济学视角看文明的复兴”、“搭建中欧之间的桥梁:从青年视角看对话和交流”、“从英国到中国:我的‘世界公民’之路”、“E=MC2:关于文明的新环球之旅”等主题进行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伊志宏,校长助理、学校办公室主任郑水泉等60名师生代表参加相关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