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共同举办的首届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兼并重组论坛在人民大学逸夫楼成功召开。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冯惠玲出席论坛并致开幕辞,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汪昌云、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会长周道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国家商务部对外合作司副司长陈润云、国家开发银行业务发展局局长刘勇等出席论坛并致辞。同时,来自国内外上市公司董事长,基金公司CEO及券商机构负责人等机构代表逾200人共同出席了本次论坛。
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规避外汇风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提到,当前扩大海外投资时机已经成熟,有利于促进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一方面针对具有科技资源和营销渠道的企业并购,有利于转移过剩产能,以资本输出带动商品劳务输出,保持出口旺盛增长;同时能很好地规避外汇储备风险。郑新立副理事长同时希望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以此为方向,成为重要的研究咨询机构和智库,与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一起携手,帮助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做出应有贡献。
过剩产能转移全球化,鼓励民营企业走出去
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曹文炼表示,十多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还是面临诸多的挑战和机遇,实施走出去战略是在世纪之交2000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的事关中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其核心就是扩大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目前我们是世界第一工业大国,但高能耗,高污染还普遍存在,把过剩的产能进行全球化的转移,包括境外资产条件优越,环境承受力强的国家很有必要。同时提到未来一段时期要在市场导向情况下,继续加强政府的宏观指导,尤其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多走出去。
海外并购十年增200倍 成功率达40%
国家商务部对外合作司副司长陈润云提到,跨国并购已成为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亮点。从2002年到2012年,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规模增长超200倍,成功率达40%,高于全球25%的平均水平。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之所以有这样高的成功率,是因为中国企业在进行海外并购时整体比较谨慎,不轻易发起收购,锁定的目标总体比较少,而且多数并购是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并购成本比较低,因此交割后的整合也比较顺利。中国政府已经和130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和96个国家签订了双边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还与25个国家签订了双边基础设施投资合作协定,为规范和支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商务部正与国家发改委酝酿出台《海外投资法》,其主要内容是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行为,反对不正当竞争,并保护中国企业的对外投资核心权益。
走出去战略“国家,金融,企业”三位一体
国家开发银行对外发展局局长刘勇从国家开发银行对国内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支持角度谈了很多看法,用了一系列数据交流开行为“走出去”战略的服务内容与性质。中国并购贷款是从2008年银监会关于并购贷款的相关规定开始,开行一直充当资本引领者与排头兵。除去并购贷款之外,开行的国开金融及其下属的并购基金也在支持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并购做了大量工作。刘勇局长特别强调,中国企业走出去肯定要付出成本,无可厚非,但对投资所在国的劳工,生态,法律要做好前期工作,要学会合理利用国际化、市场化的方式对抗外部对于中国崛起和中国企业的打压与抗衡。
独立思考,不卑不亢
中国航天投资控股公司的总经理张陶从大型央企国企,尤其是国家航天战略角度谈到了目前国内航天产业面临的巨大发展机遇,企业要能够很好地了解交易对手或者并购投资标的的业务,资产状况和科技含量水平,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应独立思考,不卑不亢。在遇到谨慎的交易对手时,保持低调和适度地谦虚有益于缓和交易对手对国内企业投资并购的敌意。
中国梦,我们既是造梦人,也是追梦人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并购与投资研究所联席所长余朝辉作了总结性发言。余朝辉提到:海外并购是资本输出同时也是文化软实力的输出,我们的全球化和国际化还处于相对早期,还有较远的路要走,国内企业资本规模扩大的同时也需要文化觉醒,发挥企业家精神,拓宽视野,取长补短,为中国资本建立良好、专业的形象。余朝辉所长同时表示,中国企业海外积极拓展海外投资并购,增强产业实力是承载中国梦很重要的环节,我们每个个体既是造梦人,也是追梦人。
相关链接:
[和讯网]中国企业国际化与兼并重组论坛在京顺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