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2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主办的“第二届人力资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城市学院、北京工商大学、北京联合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物资学院、华北电力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师范大学、陕西理工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中国政法大学、中华女子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中央财经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北京信息科技大学、北华航天工业学院、四川农业大学、重庆工商大学、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协会、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经济导报等24所高校、企业和媒体单位的近50位学者和业界人士与会。在主题演讲、圆桌论坛和自由发言三个研讨环节中,与会专家就当前形势下人力资源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研讨。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周文霞致辞。周文霞副院长对各位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并对中国高校人力资源专业30余年来的发展做了简要的回顾总结,指出人力资源专业建设目前所面临的挑战。周文霞副院长提出,当前形势下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完全是市场导向,而应该有自己的理念坚持。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孙健敏教授在主题演讲中回顾了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发展历程,并以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课程设置为大框架,对高校人力资源专业培养模式进行了深入剖析。孙健敏教授提出,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应该做到明确专业定位、优化课程设置、精选教学内容、提升教师素质并加强同行交流。
北京外企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艳珍作主题演讲。她以自己在外企人力资源服务业的丰富经验,以及来自11个行业的16位资深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和14位企业管理者的实践反馈,描绘了企业对人力资源专业人才的困惑、需求和对高校的期待。其中,理论功底、学习能力和诚实守信,是企业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从业者最重要的需求。
宁波人力资源服务行业协会驻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卫平作主题演讲。他对中国宁波人力资源服务业创新创业大赛做了介绍。作为人力资源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力资源服务业逐渐成长为规模巨大的市场,以满足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外包需求。相比一般企业,人力资源服务业企业更为需要人力资源专业学生,有望成为人力资源专业就业的新的重要渠道。
主题演讲结束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院长冯喜良教授主持圆桌论坛,就人力资源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等相关议题开展交流。在论坛中,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劳动关系系主任乔健副教授讨论了劳动科学特色专业创新发展之路,介绍了劳动关系特色专业和有劳动关系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中央财经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朱飞教授介绍了中央财经大学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培养方面所做的工作,包括树立研究为主的专业特色、改进教学培养方案等。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宋洪峰副教授对北林大目前正在开展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和翻转社区做了详尽的介绍,并提出了共建共享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提升平台和跨校人力资源社区的倡议。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苏中兴副教授指出,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定位首先必须是通才,在理解业务需求的同时,利用专业知识技能解决专业问题。此外,在人才培养上,宏观思维和方法论、知识培养、软技能开发缺一不可。冯喜良教授最后作圆桌论坛总结,提出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首先是培养健全人格,其次才是专业人才。在此基础上,学生的培养需要与企业的需求相结合,通过提前实习等方式,来走好学生在进入社会前的“最后一公里”。
在最后的自由发言环节中,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傅树京教授、华北电力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余恩海副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陈雄鹰副教授、中南林业科技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尹华北副教授、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李春玲副教授、北京城市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王爱敏副教授、北京物资学院劳动科学与法律学院副院长解进强教授、中华女子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金晓娜老师、重庆工商大学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系主任崔鑫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人力资源管理系主任苏中兴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孙健敏教授先后做了精彩发言,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建设如何推进、大学如何保持核心优势、如何处理与企业关系等话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最后,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周文霞教授对研讨会进行了总结,并对人力资源专业的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做了展望。
此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职业开发与管理系主任王桢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韩克庆、骆南峰、于坤、张石磊、董春发等教师参加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