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日访问团赴欧 深化中欧高等学府人文交流对话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欧洲问题研究中心
时间:2014.10.28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日访问团于9月26日至10月4日分别在德国杜伊斯堡-艾森大学(University of Duisburg- Essen)、意大利欧洲大学学院(European University Institute)、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Brussel)和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与东道主联合举办与当代中国和中欧关系相关的学术报告会和座谈会。本次活动得到教育部的批准和支持,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的配套活动。

9月26日,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团访问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与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东亚研究所、鲁尔地区孔子学院联合召开研讨会,与杜伊斯堡-艾森大学和德国波鸿大学及周边的30余名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就“新的领导集体下中国的政治与经济发展”主题展开一天的学术交流与讨论。

第一场专题讲座由宋新宁教授与来自波鸿大学的Jorn-carsten Gottwald教授主讲,他们从政治角度分析了“中国当前面对的挑战和需要采取的措施”,交换了中欧学者在这一问题上的观察感受与想法。第二场专题讲座关于“中国为避开中等收入陷阱做出的努力”,由黄卫平教授和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Markus Taube教授主讲,他们从经济角度分析了中国在经济高速发展之后如何保持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第三场专题讲座从文化角度分析“中国的文化遗产与软实力投射”,李丙权教授和杜伊斯堡-艾森大学的Flemming Christiansen教授先后从经典解读和软实力两个方面阐释了自己对主题的理解。

1

讲座内容带动了现场学生的提问热情,他们的问题包括中国新领导如何处理中欧关系、周边关系和中央地方关系、中国创新能力与工业化发展以及经典阐释对中欧文化交流的意义等。参会的学生都是关注东亚问题的教授、学者和博士研究生,他们有些关注日本、韩国,但更多的是将飞速发展的中国作为研究对象。因此,这场来自中国教授的包含一线观察与思考的研讨会帮助他们解开了一些思考疑惑。正如杜伊斯堡-艾森大学东亚研究所博士生乐维婧所说,“相比之前参加的Workshop,这次讨论更为深入、生动”,“由于这次讲座有中国教授参加,通过他们的敏锐观察和讲解,我了解到许多中国学者对时政发展的独到见解,拓展了研究思路”。

在会间休息环节,参会的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以及学者之间仍在继续讨论。波鸿大学博士生汤秦是一位中国留学生,在国内完成本科学习后赴爱尔兰留学,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后随博士导师转至德国波鸿大学研习至今。当问及对此次活动的感受时,她说“这次讨论感觉比以往听到的讲座内容更务实,从宋老师的介绍来看,国内对自己关注多起来了。这些年在国外,听到的看到的媒体对中国的介绍也多,但是媒体作品总是投观众所好,难免有误导性,对中国问题的分析难以深入和客观。所以,中国内部的研究声音特别重要,我们也非常希望听到。”

在本次活动的开场环节,宋新宁教授介绍了今年9月6日在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第二次会议上由刘延东副总理和瓦西利乌委员共同揭牌成立的“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这一旨在聚集中国欧洲研究力量,走出国门,发出中国声音的机构吸引了与会德国学者学生的兴趣。通过加强中欧高校网络建设,实现中欧学者交流互通,促进中欧学生往来交换,不仅是本次中国日访问团的任务,也是“布鲁塞尔中国与欧洲问题研究院”成立的动力,更是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推动的一项事业。

9月29日,代表团一行访问意大利欧洲大学学院。这是一所由欧盟支持,旨在为具有博士水平的研究者提供高级学术训练,并促进欧洲范围内社会科学和文化发展的高等教学和研究机构,在欧洲乃至世界享有极高声誉。

2

本次访问活动得到欧洲大学学院罗伯特﹒舒曼高级研究所的大力支持,该所主任Brigid Laffan教授主持了本次座谈会,来自欧洲大学学院、意大利都灵大学、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的20余名教授与中国人民大学访问团的教授就“欧盟与中国:全球变化时代的战略伙伴关系”和“欧元区危机之后中国与欧盟关系:商业依旧?”两个议题展开交流与讨论。

9月30日,人大中国日访问团与复旦大学、四川大学访问团在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会合。这是本次学术宣讲活动的重头戏。比利时布鲁塞尔自由大学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Gustaaf Geeraerts教授作为东道方接待了中国代表团并主持了中国日活动。

4

中国驻欧盟使团派代表出席了当天活动,中国驻欧盟使团教育文化处公使衔参赞李建民参加活动并致辞,他在致辞中回顾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建立以来的十年发展,指出中欧高级别人文交流对话机制建立以来中欧文教交流事业的繁荣,也对“中国日”活动在促进中欧高等教育互利共荣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表示肯定。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宋新宁教授、四川大学张力教授与欧洲学者分别将自己做了主题讲演。宋新宁教授的演讲主题是“新时代的中国-欧盟关系”。他指出2014年中国出台的第二份对欧盟政策将中国-欧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落到实处,中国与欧盟有很多共同利益,因此可以在此基础上加强合作,打造中欧和平与安全、增长与发展、改革与治理、文明与文化的新型战略伙伴关系。

3

在自由讨论环节,与会者就中国的改革进程、中欧之间的文化交流、中欧政策领域合作等一系列问题与演讲者进行讨论。参加本次活动的还有来自欧盟机构、欧洲智库和比利时布鲁塞尔个主要大学的60余人参加。

10月3日,访问团来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首先,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代表就他们目前正在开展的“进入欧洲”(ACCESS EUROPE)项目和正在筹备的“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VUA-China Research Center)向中国访问团做了介绍。随后,宋新宁教授、王义桅教授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Nana de Graaff教授、阿姆斯特丹大学Julia Bader教授围绕“变动世界的中欧关系”分别做了主题演讲,并在演讲后与与会者进行了交流。随后,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和阿姆斯特丹大学的4位研究中国问题的博士生一一介绍了自己的研究计划和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并听取了中国代表团各位老师的点评与建议。

5

今年是中国日活动开展的第三年,是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和四川大学三校联合举办中国日的第一年。这项活动希望促进中欧双方的学者进行了深度学术交流并就加强和改进双方合作展开深入讨论;同时它也希望多位中国学者共同面对欧洲听众,与欧洲青年学生以及更为广泛的听众展开极具开放性的交流互动。从听众对演讲和讨论的积极反馈可以看出,欧洲需要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听众的提问和评论也表明,中欧之间的人文对话实属必要,且任重而道远。

 

编辑:茹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