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首期“新人时代”校友沙龙举办 分享各行业“新活法”
来源:校友工作办公室
时间:2014.05.05

4月19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新人时代”第一期沙龙在新图书馆多功能厅举办。90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青年校友相聚到一起,共同开启了“新人时代”的篇章。

暖场互动环节的“海报拼图”活动使得原本陌生的校友们迅速熟悉起来,“最牛的人”、“最有趣的人”、“最爱读书的人”纷纷从各支代表队中选出,侯耀东、廉思、孙超、毛岩政、周国峰等校友代表各组发言。校友工作办公室的耿希继老师也参与到互动之中。

001

本场沙龙的主分享人是《罗辑思维》知识策划、2011级清史研究所校友李源,他以“拆掉大学的围墙——知识社群的未来”为题,勾勒出了互联网时代知识生产和传播新旧图景。他说:“这是个绝望的时代,又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以人文通识教育为特征的博雅教育,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就业难题,职业教育在中国现代教育体系中也一度居于边缘化的地位。大学作为一个有限的学习空间,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学习的乐趣。学术分工、学科壁垒、论资排辈,使得80后、90后读书人的处境更为窘迫。与此同时,互联网使得知识不再稀缺,连接成本降低,遍地都是“出版社”,爱问、知乎、公开课、可汗学院、MOOCs这些新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机构像海盗一样侵蚀着大学的功能,高考、上大学不再是求知者的必然选择。李源呼唤让教育回归本质,推动知识的便捷化获取和口语化传播,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找到与自己志趣相投的人,通过“工匠精神”和“社群精神”,走出读书人的“新活法”。

002

第二位分享人是第一任新浪微博小秘书、微博当事人联系人、2004级社会学系的校友熊凯。他提出,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激发人们组建知识社群的心理机制不是知识,而是认同感。“互联网最终在做一件事情,就是认同感。互联网把这个世界简化成我是看《星星》的人、我是不看《星星》的人,我是双鱼座的人、我是处女座的人。”他以“元芳你怎么看”、“杜甫很忙”、“妈妈再打我一次”等微博事件为案例,分析了互联网时代话题产生和传播的特点,希望人际互动能够多一些深度和温度。

706青年空间市场部负责人、2009级财政金融学院校友代允龙认为,一方面看当下人群寻求社群、追逐认同,另一方面新时代的高知识、高素养的年轻人已经慢慢走到“为了读书而读书的年代”。“我们经历过太长时间的追求分数、就业、和物质相挂钩的处境之中。人人想自由一点。哪怕是为赚更多的钱也想更自由地赚。”他认为“实用主义在70-80年代大行其道,而在现在,更多的年轻人知道了自己想做什么。马斯洛的金字塔层实现倒转——先追求自我实现,再追求生理需求。”

提问环节,多位校友就互联网影响力如何转化为市场竞争力、移动互联网的未来等话题与几位分享人进行了互动,并对“新人时代”沙龙的运作模式提出了建议。

“其实互联网思维最适合的行业不是做煎饼,不是脱口秀,也不是卖玫瑰,而是大学校友会。”本场活动的组织者说,“传统组织是一座金字塔,资源渠道单一,而校友会则天然是一张网,每个人都是一个节点,节点与节点的自由联合组成社群,每个节点都是这张网的中心,各种资源向你汇拢而来。这种互联网思维精神就是‘新人时代’的精神底牌。”

003

“新人时代”的“新人”二字,取自“长尾理论”的提出者、《连线》杂志原总编克里斯·安德森的“新人之问”,即历史上每次重大变革发生后,人将发生什么变化?新人又会是什么样的?中国人民大学校友“新人时代”沙龙通过发掘校友中的新秀,分享各行各业的“新活法”,搭建一个基于校友身份认同的社交平台。一方面定期举办线下沙龙活动,分享新知识、新观点、新体验,以混搭和跨界的精神,建立各界校友之间的有效连接。另一方面打造基于微信的线上社群,开展校友自发组织的联谊活动,同时征集校友“梦想墙”,为校友寻找“梦想赞助人”,通过校友之间的互助实现一个个公益梦想。

编辑:东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