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张勇先教授出版《英语发展史》
来源:文/新闻中心 阴志璟 图/图片与视频中心 罗豫伟
时间:2013.05.13

由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张勇先撰写的《英语发展史》(中文版)已完稿,近期将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下图为样书)。北京大学资深教授胡壮麟、清华大学英语教授程慕胜、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秦秀白分别为该书作序。

1

该书结合作者多年教学实践的经验和体会,基于中国英语教育中存在的两个问题——英语学习中的“耗时低效”问题和对“语言变革”的认识问题,运用历时研究方法讲述了英语的起源和发展演变的过程。全书共分八章,分别介绍了英语的现状,英语的隶属关系,英语的断代分期以及古英语、中世纪英语、早期现代英语和现代英语的特点,英语发展演变中的重要人物和重大事件,外来语言对英语的影响,英语的变体,以及英语对汉语的影响等内容。

程慕胜教授认为该书是一本实用耐读的教科书,又不只是一本普通的教科书。该书“从语言、历史、文化、政治、经济、宗教等各个角度向读者介绍了英语语言的历史、发展、现状和未来的发展趋势”,无论是专业学者还是普通读者都可以参照阅读。

胡壮麟教授对该书评价颇高,认为该书作为一本语言史的专著,不仅突出了文化因素,而且非常重视英语的规范问题。作者在书中大量使用权威英语工具书,如1604年的《英语难字字母顺序表》、1721年纳萨内尔·贝利的《通用词源词典》、1755年塞缪尔·约翰逊的《英语词典》,等等。这些工具书的运用及大量数据的引用保证了该书的学术性、科学性。

秦秀白教授指出该书使用的史料丰富而全面,史料的提炼、选取精当,重点突出,分析精辟,特别是作者对古英语诗歌的特点的概括极为精到。秦教授还认为图文并茂是该书的一大特色,通过大量运用图片型史料,增加了全书的真实性、直观性和形象性。

《英语发展史》一书的突出特点是学术性、实用性与可读性。不仅纵向关注英语的发展进程,还横向与汉语言的发展进行对比,是一本难得的基于英语本体研究的学术专著。

作者简介: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常务副院长,英语教授,博士生导师。曾留学澳大利亚并在中国驻澳使馆工作。1994年开始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现任中国对外友协大洋洲友好协会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中澳高等教育专家咨询组成员。发表多篇英文论文并出版多部专著,目前从事“跨文化研究”并承担精品课程“英语成语与英语国家文化”等项目。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