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应邀出席多哈联合国气候大会
来源: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时间:2012.12.03

12月1日,应邀出席联合国气候大会的中国人民大学郑保卫教授在多哈国际会议中心中国角主持召开“公众参与,全民行动应对气候变化”边会。

此场边会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乐施会和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及国际合作中心共同主办。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和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中国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分别致辞。边会发布了英文版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

郑保卫主任在致辞中强调说:“公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起点和落点。一方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起点就是为了给全人类创造一个“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让我们的地球更加绿色和美丽。另一方面,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落点也在于公众。这是因为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社会性工作,除了政府的积极努力,以及企业、媒体、非政府组织等中间机构的行动以外,也需要社会与公众的广泛参与。”他希望通过此项调研报告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举办地多哈的发布,能够吸引国际社会的关注,更希望诸位与会专家、学者能够就调研报告的相关内容,特别是关于如何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的行动方面展开研讨,共同为推进全社会和全人类应对气候变化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代表团副团长、首席谈判代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先生出席边会并致辞。他强调“公众认知不但对全世界所有国家的低碳发展非常重要,而且对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也相当重要,因此感谢中国气候变化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乐施会进行的这次中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状况调查”。他指出:“中国政府高度关注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度的提升,从政府层面来说,中国政府的“十二五”规划中就有专门一章论述气候变化,而其中公众的认知和参与非常重要。”苏伟表示,《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研报告》的发布,将会对政府决策过程产生影响,因为我们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和实际行动。他希望项目中心能够继续关注和做好提高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认识的工作。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政策倡导部传播经理王彬彬介绍了《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英文版报告的主要结论。中国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及国际合作中心副主任邹骥和“21世纪新前线”项目负责人、联合国全球契约政策顾问丹尼斯·帕姆兰对调研情况及其结论进行专家了点评。之后,举行了主题为“公众参与在应对气候变化中的重要性”的专题研讨。耶鲁大学气候传播项目负责人安东尼教授、乐施会国际联会政策顾问Tim Gore、美国环保协会中国代表张建宇、中国绿创中心李莉娜分别以《美国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度调研结果在实践中发挥的作用》《全球农村公众应对气候变化意识提升和适应气候变化经验分享》《如何提升城市公众低碳意识及动员其低碳行动》《NGO和媒体推动公众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挑战》,作了专题发言。

这场边会是中国代表团在多哈“中国角”组织的“应对气候变化高峰论坛”18场系列边会之一。来自美国、英国、瑞士、卡塔尔、中国等国家的专家、学者、NCO人士、媒体记者共70余人参加了此场边会。IPCC传播与媒体关系负责人Jonathan Lynn先生、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传播系教授Gregg B.Walker等出席边会,并给边会以积极评价。项目中心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秘书李玉洁主持了边会。

编辑: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