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陈忠实王全安夏广兴人民大学对话 庆贺《白鹿原》出版20年
来源:文/文学院 荆楠 校报 降瑞峰 图/新闻中心 罗豫伟 梁越
时间:2012.09.21

9月12日下午,小说《白鹿原》作者陈忠实、电影《白鹿原》导演王全安,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白鹿原》首版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何启治,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齐聚中国人民大学逸夫会堂,出席人大文学院与人民文学出版社联合举办的“《白鹿原》出版二十周年庆典暨名家学术论坛”,与人大师生展开精彩对话。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作家劳马,副校长杨慧林出席庆典。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孙郁和程光炜、徐正英、耿幼壮、张永青等学者专家出席了本次活动,文学院学生参加。

“20年过去,《白鹿原》更年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劳马说,1993年《白鹿原》横空问世的时候,他30岁,现在已年近半百,但那时候阅读这本书的兴奋、震撼至今还能回忆起来。“当年出版这本书的时候陈忠实老师就是我现在的年龄,20年过去了他还年轻,他的作品更年轻,文学生命力非常顽强旺盛,这是我们感到欣慰的地方。”

《白鹿原》首版编辑、人民文学出版社前副总编辑何启治回顾了他和陈忠实就长篇小说交给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君子之约”。

1973年一个隆冬的下午,去西安组稿的何启治,仅凭着他读过陈忠实发表在《陕西文艺》上一个短篇小说的印象,在街转角处冒寒专候当时这位悄没声息的农民型业余作者。寒暄之后,没有任何委婉试探,何启治一张口就言之凿凿地约他写一个长篇,还强调:“你一定要写长篇,写出来一定要给我发!” 陈忠实本来没有动过写长篇的念头,却被情辞恳切的何启治打动。此后的20年里,两人一直保持联系,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但何启治从未向陈忠实催过稿,直到近20年后的1992年春,陈忠实把《白鹿原》交到何启治手中。

何启治深有感触地说,“从我们俩约稿到编辑出版《白鹿原》,整整20年;从《白鹿原》出版到今天坐在人民大学举办庆典,又是20年。” 作为《白鹿原》的责编,何启治认为,“《白鹿原》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最好的长篇小说。作者运用实事求是的革命观和历史观,对小说所要反映的时代生活作出深刻的反思。”他认为,《白鹿原》体现出一种“雅俗共赏”的艺术追求,既有历史深度又有新鲜感,实现了艺术性和可读性的高度统一。

陈忠实在论坛上说,“我没有想到这部小说在20年里能持续畅销,一年少则5万,多则10万。”他表示,作为一个作家,他的小说除了来自评论界的鼓励以外,它更多的生存理由就是普通读者的认可。

“《白鹿原》成就了中国最难拍的一部电影”

《白鹿原》丰富的艺术内蕴、小说中展现的张弛有度的节奏以及对人情、世态、环境的刻写,得到了不同界别艺术家的赞赏和喜爱。记者了解到,《白鹿原》已经被改变为秦腔、舞剧、话剧、电影,电视剧的改编拍摄工作也正在进行中。

电影《白鹿原》是根据陈忠实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由王全安执导,段奕宏和张丰毅等主演。该影片筹备9年、拍摄3年多,将于近日与观众见面。

在王全安导演看来,电影与文学的关系很微妙。由于图像与文字的表意方式不同,《白鹿原》成了他“最难拍的电影”。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他也深刻感受到了书中的世界与现实环境的碰撞和共鸣。他说,“这部小说最打动我的是书中所写的土地和人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是一个农耕文明的国家,“土地对我们是最重要的”;而对于电影制作人而言,传播中国文化是不容推卸的使命。

导演王全安表示,电影《白鹿原》跟小说诞生的时间几乎同时开始,“当它出现那一刻起,张艺谋、陈凯歌导演都先后努力希望把这个小说改编成电影,一直到我这已经20年了。”他说,“电影里面有一个行话,越好的小说改编电影越困难,因为文学越成功意味着它是最适合文字来表达的,影像跟文字之间在表达特性上确实有一点的差距。”他表示,所以当时拍摄《白鹿原》,首先一个痛苦是,电影的时间有限,装不下。王全安说,“所以拍电影之前到现在,大家说电影《白鹿原》给我最深的印象是什么?我说这个小说首先成就了中国最难拍的一个电影。”

陈忠实说,尽管现在是两个半小时的版本,但非常精彩。“这个电影两个半小时装不下那么多的情节,像白灵等有些人物进不去,但是电影还是体现了我小说的中心。”陈忠实也说给电视剧导演、编剧听,“电视剧可以展现得多一些,把电影没放进去的东西放进去。”

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认为,《白鹿原》里面有值得我们永远颂扬的民族元素。看过《白鹿原》后他就有极大的创作冲动,希望用无声的舞剧美来展现这种徜徉在历史长河中的人性之美。然而,如何在很短的时间内去表现小说里面所要表达的最深刻、最感人、最有冲击力的那一瞬间,这对舞剧工作者是巨大的挑战和困难。因此,全剧组重上白鹿原,亲自体会黄土、麦浪、牌楼等西北风貌,感受古朴的民风和厚重的历史意蕴。

“《白鹿原》常热,文学之路长青”

当天的庆典和论坛受到人大师生和慕名而来的文学爱好者的热捧,逸夫会堂报告厅的走廊过道里也站满了听众。很多无法赶到现场的文学爱好者通过微博和手机短信与现场进行了互动。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作家劳马幽默地说,“如果不进会场,单从人气来看,还以为是哪个明星开粉丝见面会呢。”劳马说,“《白鹿原》能在出版20周年之后还能吸引不同年龄段的读者持续关注,证明一部好的文学作品,可以跨越时代、跨越地域,持久地影响、打动读者。”

陈忠实指出了文学带给他的荣耀和变化。他说,《白鹿原》也凝聚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历届领导、编辑的心血。他说,20年来,《白鹿原》的持续热销本身就是对他的文学事业的莫大支持和肯定。他说,“我最大的安慰不是评论界的言论,而是普通读者的认可”,并表示“要在有生之年继续写作,带给读者更好的作品”。论坛期间,陈忠实还对人民大学浓厚的文学氛围表示赞赏。他用一口淳朴的陕西话开场,“今天,我来到了我当年非常向往,想进来却没有进来的一所大学。”机缘际会让陈忠实感慨颇深,上世纪60年代初,他曾经报考过人民大学,但很遗憾落榜了,之后他回到了乡里,从教师、公社干部再到作家,最终用《白鹿原》这样的作品来回馈他长期生活的陕西沃土。陈忠实坦言,在人民大学谈论文学给他一种别样的惊喜和感动,因为他对人大有着不同寻常的感情。

在交流互动环节,陈忠实、王全安、夏广兴、何启治针对 “作品中的陕西烙印”、“人物设计太完美的朱先生”、“青年学生应如何提升创作能力”、“小说里涉及到的情色描写”等问题作了精彩回应,博得了在场听众的阵阵掌声。陈忠实说,在自己艺术感受、创作欲望最好的时刻写成了《白鹿原》,因而基本没有留下什么遗憾。他还对电影的改编给予了高度肯定,并给出“95”的高分。

王全安回应了现场同学就电影的提问。他也笑言自己和人大有缘,他曾在人大住过一个多月,来修改编辑《白鹿原》的电影剧本。

夏广兴、何启治、潘凯雄、管士光等几位著名学者在论坛中指出,《白鹿原》的热度也促使中国当代文学编辑、作家深入反思。他们表示,在今天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怎样能够静下心来打磨出几部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学大作,怎样做到文学作品的雅俗共赏,繁荣新时期的文艺事业,真正靠作品的力量打动读者影响读者,是一个需要长久思考和回应的重要问题。

论坛中,人大学子对纯文学的热爱给各位来宾留下深刻的印象。文学院2010级硕士研究生李妮说,“能够与名家进行面对面探讨,近距离聆听陈忠实先生的言传身教,对理解《白鹿原》这部作品本身大有裨益。”

庆典活动中,陈忠实、王全安以及舞剧《白鹿原》导演夏广兴,人民文学出版社原副总编辑何启治(《白鹿原》首版编辑),中国出版集团副总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潘凯雄,人民文学出版社总编辑管士光等一起为人民文学出版社全新推出的“《白鹿原》出版20周年珍藏纪念版”、“《白鹿原》手稿限量珍藏版”揭幕,陈忠实设立人民文学出版社“白鹿原当代文学编辑奖”签约仪式也同时举行。

编辑:天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