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110多名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籍学生,在学校港澳台办公室负责老师和学生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北京西部门头沟区的著名古迹潭柘寺春游。
中午1点,同学们乘坐的校车从人民大学西门出发。路上,志愿者们和港澳台的同学玩起了台湾传统游戏,一个多小时的路程充满了欢声笑语。车辆到达景区后,志愿者首先组织同学们合影,留下珍贵记忆,并通过一个别出心裁的游戏消除了同学们路上的疲劳。随后,同学们分为四组,先后参观了天王殿、大雄宝殿、帝王树、方丈院、流杯亭、财神庙、东观音洞、观音殿、石鱼等景点。在帝王树旁,志愿者们详细讲解“帝王树”名称的来历和典故;在流杯亭前,同学们驻足观看,被“曲水流觞”的生动情景深深吸引;在观音殿下,同学们饶有兴致地参观寺庙建筑和观音塑像,仔细阅读相关介绍。很多同学还拿出相机,记录下他们感兴趣的场景。两个小时的参观游览,同学们或凝神聆听,或细心阅读,或会意微笑,或深沉思考,表现出对这座千年古刹和寺院文化的浓厚兴趣。
澳门籍学生、公共管理学院2007级本科陈晓欣说,她高考时分别报了两岸三地的三所学校,最后选择了人民大学。第一次参加学校组织的港澳台学生集体活动,她很开心。
台湾辅仁大学法律专业大三学生曾奎谕是本学期通过交换生计划到人民大学法学院学习的。他表示,作为短期交流生,自己平常游览北京名胜古迹的时间不多,此次春游让他收获颇丰。“我把很多景点的介绍拍了下来,回去再仔细阅读。”曾奎谕说,“我很喜欢今天的活动,希望以后还能多组织多举办。”
这是人民大学首次组织港澳台籍学生集体出游,以前去港澳台交流的同学最早提出了这样的想法。公共管理学院2006级本科生郭慧娇说,在台湾时,同学们都很热情,带我们到处参观游览。我们回来以后也想组织人大的港澳台同学一起出游。“组织港澳台同学到潭柘寺春游,可以在游玩放松心情的同时了解北京历史文化,并通过沟通交流增强对人民大学的归属感。”据本次活动的主办方港澳台办公室马琰老师介绍。
潭柘寺始建于西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赐名为“岫云寺”。因寺后有龙潭,山上有柘树,民间一般称为“潭柘寺”。寺庙距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素有“先有潭柘寺,后有北京城”的民谚。
(编辑:刘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