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大美如画,处处楼台处处花。学子人人夸,音乐舞蹈赞不暇。渼陂多文化,进士将军满天下。二七会议土地法,农民得田乐开花。美食香又辣,风味更上佳,竹笋土鸡杜鹃花,人人心醉煞!
头颅抛,热血撒,为国家;史诗催泪下,红军英烈传佳话。先人长眠处,主席旧居刹,小井医院英姿飒,挑粮小道难不怕!后人促膝话,师生受教大,黄洋云海绵百里,八角灯光耀天下。象山庵里意气发,步云山上军歌洽,会师真伟大!
……
——题记
4月25日,带着对革命圣地井冈山的久仰,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2006级本科生在老师的带领下,登上了南下的列车,开始为期5天的“走进革命老区”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
二七会议旧址、北山烈士陵园、井冈山革命博物馆、茨坪毛泽东故居、黄洋界哨口旧址、小井红军医院旧址、象山庵、步云山练兵场、茅坪旧址群、龙江书院、朱毛会师广场以及朱毛会师纪念馆等多处井冈山革命旧址都留下了师生的足迹。
除此之外,观看舞蹈史诗《井冈山》、学唱革命歌曲、向烈士敬献花圈、走访老红军和革命前辈的后人、穿红军衣服走朱毛挑粮小道,与井冈山大学的同学座谈也是此行的重要内容。丰富的实践活动和新颖的教学方式,一出台便受到同学们的欢迎,事实证明,这种方式的确让同学们受教良多。
“百闻不如一见”
“井冈山这个名字,自初中开始就从课本上不断学到,从电视中不断听到,我们知道毛泽东在这里开创了第一块红色根据地,迈出了中国革命新道路的第一步。但正所谓‘百闻不如一见’,耳中的井冈山总是抽象的。通过这次实践,我们看到了一个具体鲜明的、充满了历史感与现实感的井冈山。”
作为一群久居象牙塔的大学生,对历史的掌握,大多只是抓住了脉络,但通过现场讲解,同学们了解到了抽象名词背后更多丰富多彩而又惊心动魄的历史细节。比如“放弃攻打长沙、改编工农革命军的决定是怎样得到通过的?当时的领导层是否对此有分歧?当时的井冈山是‘无主’地带吗?如果已经有了占山势力,他们如何肯打开山门迎接工农革命军”等等。这些鲜活生动的历史,仅仅靠书本和听课是无法深刻领会的。
“一个没有光荣历史的民族、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可悲的民族。一个有了光荣历史、有了英雄而他们的后人不去学习的民族,是一个没有希望的民族。”亲临历史现场,感受当年革命条件的简陋,聆听感人肺腑的英雄事迹,不仅让同学们迅速地汲取专业知识,更引发了他们反思研究中共党史的意义。“我由衷的觉得,中国的历史,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一部激越悲壮的历史。中国的历史需要被更多更多的人知道。”
“这些领悟绝不是坐在教室可以感受得到的”
“漫漫长路也许没有尽头更没有归途,他们肩上的粮食也许不够多少人充饥。但是,信仰不仅让他们坚定地走完这条挑粮小路,更让他们坚定地走完革命征途。这些领悟,绝不是一个坐在教室的大三学生可以感受得到的,一个亲自走完这条路,从汗流浃背打退堂鼓到一路高唱红歌携手并进挥汗如雨,最后站在山顶一脸昂扬的人才体会得到。”
参观遗址让同学们的专业知识得到充实,亲身体验则让同学们的理论认知获得升华。
4月28日下午,党史学子高举旗帜,身着红军装,背着斗笠和干粮袋走上了当年红军挑粮食的山路。5公里的路程只是当年挑粮小道的三分之一,但已让几乎没有负重的同学们汗流浃背。同学们相互搀扶着到达终点时,心情是激动和复杂的。在感慨当年红军挑粮难的同时,他们开始内化书本上关于革命关于信仰的语句。
“这几十里的挑粮山路,与前有天险后有追兵的两万五千里长征相比,其艰难相差又何止万千?是什么样的力量让红军坚持了下来呢?我想是信念,是对革命胜利的信念,是对未来美好新生活的信念。或许在当时,革命的道路就如这条挑粮小道一般曲折艰难,往前望去只有未知与阻拦,但是革命前辈们坚定着自己的步伐,扛好肩上的担子,一个脚印一个脚印的走下去,走出了革命的胜利,走出了建设的辉煌,走出了中国的一条新大道。”
“我们需要聆听他们的声音”
“尤其在说到六五年毛主席回到井冈山对袁文才的妻子说‘革命苦了你们喽’的时候,我的眼泪不由地流了下来,是的,革命苦了太多太多的人了,但是,这些人从来没有叫过苦,没有说过怕,打仗冲在最前头,吃苦冲在最前头,可是到了享福的时候,却没有人争着要去。”
4月28日晚,人大师生有幸同时与袁文才、王佐、曾志三位井冈山斗争英雄的后人孙建芳、王生茂和石金龙座谈。三位后人对先辈的追忆,使同学们了解到了更加生动翔实的历史细节,尤其是石金龙先生讲到奶奶曾志为了革命事业牺牲亲情的时候,多次潸然泪下,在场的师生亦为之动容。不少同学反映,“通过这次座谈,自己对专业知识的了解更为直观了,对井冈山精神的理解和革命传统的认识也更加深刻。”参加的同学表示这是一种形式新颖的学习实践方法,希望今后还能有这样的机会。
肖丹同学在参加座谈后感触颇深,她切身体会到了老师们在课堂上提到的口述史学大有可为的观点所承载的必要性和责任感,她认为:“这样面对面的讲述所带来的冲击强烈而直接,令人终身难忘。那些先烈的后代同井冈山的每一片土地一样,都见证着感人的故事,我们有需要也有必要去聆听他们的声音,记录他们的故事。”
5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同学们的收获却无法用时间的长短来丈量。无论是专业知识的增加,还是思想理论的升华,都表明这是一次让人满载而归的实习经历。
马克思主义学院齐鹏飞副院长也欣慰地说道:“这次实习对同学们影响很大,尤其是‘回到历史现场’这一方式,同学们反响很强烈,许多同学的专业兴趣被激发和逐步培养起来了,以前一些同学可以“保研”却不愿意读,现在明显感觉到同学们读研的积极性大有提高。还有同学在这次经历中找到了毕业论文的素材和思路。”
正如一位同学在自己的实习感言中写道的:“井冈山,我们不虚此行。”
注:题记摘自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2006级本科生王磊、向金芳实习心得
新闻链接:齐鹏飞副院长:探索中共党史系本科生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的新模式
(编辑:文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