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至7月24日,中国人民大学的暑期学校(国际小学期)正式上课。作为人民大学国际化进程的先锋队,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精心打造了包括6个专题,共计12学分,192课时的“暑期精品课程”的教学项目,旨在“引进西方前沿经济金融教学方法及理念,激发中国学子学习经济金融的灵感和兴趣”。
该项目的师资由来自斯坦福大学(Stanford)、麻省理工大学(MIT)、耶鲁大学(Yale)、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英国剑桥大学(Cambridge)等15个国际一流高等学府的20名享有国际声誉的知名专家学者组成;讲授的内容包括经济类的两大专题——“经济数量方法”(Quantitative Research in Economics)、“高级计量方法”(Advanced Econometric methods)以及金融类的四大专题——“信用市场”(credit market)、“金融学专题”(Finance topics)、“金融学前沿”(Finance Frontiers)和“亚洲资本市场”(Asian Capital Market)。
无论是课程的广度、深度,还是授课的方式,“暑期精品课程”都力求与国际接轨,与前沿接轨。课程秉承人民大学“国际小学期”的精神,表现出国际性、多元性、开放性、互动性等诸多特色。
汉青研究院和国际小学期都定位于培养国际化竞争人才,提高国际竞争力,“暑期精品课程”自然把国际性作为其首要特点。课程涉及的20位高级专家学者均任职于西方一流高等学府和高级研究机构,其研究的方向和领域都是国际经济金融学学术研究的前沿。这些学者的学术研究水平都是国际领先水平,他们在一流高等学府任教的职务也使得他们带来了国际高水准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这种国际化的特色使得暑期课程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国际前沿知识、方法,也使得人民大学的老师们能够由此受到一定的启发,在教学方法和理念上得到改进。
“暑期精品课程”也具有多元性:从师资构成上,它既包括了像Andrew Harvey、Kenneth Judd这样数量经济学的“鼻祖”式权威人士,也包括了像洪翰、王能等一批在经济金融界冉冉升起的学术新星;既包括了像李彤、熊伟这样的理论经济金融的学术专家,也包括了像JC De Swaan、张春、周浩这样的实务界精英;既包括了成长于典型的西方文化的英美教授,也包括了成功在海外成就一番事业的华人教授。从课程设置上,它既包括技术细节极深入的高级计量、计算方法类课程,也包括密切跟踪资本市场动态的实务类课程。
由于力图借鉴和学习西方教学理念和方法中的先进成分,本次的课程尤其注重课程的互动性:授课老师保证了相当长时间的答疑时间,与同学讨论相关内容;授课过程中配合大量的采取独立完成和分组讨论的方式进行的课堂练习、课后作业;课堂中老师和同学保持相对更密切的互动,无论是学生主动提问,还是老师根据课堂节奏的设计提问,都充分调动了听众的参与性和积极性,达到了更好的学习效果。
作为国际小学期的重要组成部分,汉青的“暑期精品课程”具有相当大的开放性,不仅对汉青研究院的同学开放,也对全校以及来自北大、清华等其他学校的学生开放,对来自其他国家的国际学生开放;不仅欢迎学生前来学习,也欢迎老师前来探讨交流。
汉青“暑期精品课程”项目将力争逐步打造一场集教学探讨、学术交流和知识技能传授于一体的经济金融学盛宴。
(编辑:杨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