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北京电视台《档案》主创报告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时间:2011.12.15

12月14日下午,由历史学院和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主办的“还原历史,解读真相”北京电视台《档案》主创宣讲会暨《档案》节目走进人大活动在明德法学院楼成功举办。

出席报告会的嘉宾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院长张斌、副院长卢小宾、党委书记纪红波、党委副书记王丹,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后滨、党委副书记方玉萍,北京电视台《档案》节目组副制片人黄炜、王红以及制片主任成诚等。

报告会于2点30分准时开始。会议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后滨主持。刘后滨副院长以自己对历史与媒体的关系的理解为开场白,引出了今天的《档案》栏目走进人大活动主题,并逐一介绍了到场嘉宾。

首先,栏目制片人吕军向大家介绍了《档案》栏目的主要内容。《档案》节目主要以案件和事件现场实录回放为线索,披露国内外大案要案、社会传奇、情感故事等,其内涵深外延广。节目贴近百姓生活,紧跟时代脉搏,展现人生百态,透视社会万象。自节目播出后,收视率高涨,并得到了观众的广泛好评。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发表讲话。她给予《档案》栏目组高度的评价,并感谢他们的到来为人大学生带来这场别开生面的报告会。她表示,《档案》栏目组与中国人民大学的合作是极具开创性与历史意义的。这样的合作不仅能提供《档案》栏目组新的思路,更能促进人大学科建设的发展,是互利的选择、双赢的选择。她希望双方能在合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互相学习,并预祝合作圆满成功。

刘后滨副院长主持播放了《档案》栏目的一期经典节目——《迈克尔杰克逊终极解密》,让现场师生领略到《档案》栏目有理有据,层层深入的节目特色。栏目组副制片人黄炜介绍了该片的制作过程。通过该片的展示,大家对《档案》栏目产生了浓厚兴趣。介绍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了提问,如怎样获得秘密档案的来源、身为一个档案工作者应具有怎样的素养等。栏目主创人员一一诚恳地给予回答,现场气氛十分热烈。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和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的合作计划是由冯慧玲副校长牵头发起的。经过深入的沟通交流,双方发现彼此有很多共通之处,也有很多值得相互借鉴的地方,由此一拍而合。张斌副院长为大家介绍了合作项目的主要内容,包括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历史学院两个学院中挑选具有深厚专业能力的同学组成学生社团“兰台春秋”,为每期栏目提出改进意见和修改方法;每月挑选一批同学参观制作《档案》栏目的过程,参与节目内容的策划;每学期接受师生参观实习,相互交流;为档案栏目在校园进行宣传推广;组织学生围绕栏目进行策划比赛;由人大老师给《档案》栏目组成员进行相关专业培训;在两院和栏目组的网站上进行资源共享;对相关资源进行挖掘,推出文化产品;联合举办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共十项。

发言结束后,在刘后滨副院长的主持下举行了学生活动组织“兰台春秋”协会的启动仪式。该协会由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及《档案》栏目组共同发起成立,旨在通过《档案》栏目这一实践平台增长同学们的兴趣和专业知识,同时站在学生的视角为栏目组的发展建言献策。冯惠玲副校长及节目制片人吕军为协会颁发了成立证书并聘任柯京良与韩若画两位同学为协会的会长。随后指导老师安清福副教授为大家讲解了“兰台春秋”协会的取名寓意。“兰台”最早为汉代宫内藏书之处,可以看成是最早的中央档案馆,随着时间的推移如今兰台已成为档案的的代名词,而“春秋”则取自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兰台春秋”既寓意着档案的包罗万象和古籍史书的深厚文化底蕴,也巧妙地包含了此次合作的两个发起学院。

会议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此次会议达成了人大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历史学院与北京电视台《档案》栏目组的合作,成立了“兰台春秋”协会,是人大在新时代中促进学科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人民大学必将依照合作计划,推进《档案》栏目的发展,推动人大学生全方位素质的进步。

(编辑 杨默)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