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和历史学院共同主办的“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由来、发展和现状”讲座在明德法学楼举行。本次讲座是信息资源管理学院60周年院庆讲座系列的第一场,由冯乐耘教授为大家讲述鲁班暗榫造型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冯乐耘教授原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任教,长期从事档案学研究及教育,著有《档案保护学》、《中国档案修裱技术》等。离休后开始从事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制作,虽已到耄耋之年,依然坚持不懈进行创作。
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纪红波首先发言。纪红波书记对于冯乐耘教授在从教生涯中为学院作出的贡献,以及冯老先生在院庆60周年之际回归学院作本次讲座表示,希望大家都能在讲座中有所收获。
随后,主持人为大家播放了冯乐耘教授为鲁班动物暗榫造型申请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而录制的纪录片。纪录片介绍了鲁班动物暗榫造型“外在造型之美、内在结构之美”、“显而不露”等传统特色。正是由于其奇、美、惊的特点,鲁班暗榫动物造型被评为昌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
讲座过程中,冯教授为大家讲解了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基本知识。他解读到,这些动物造型是采用竹木材质、运用我国传统榫卯结构中的暗榫工艺,吸收雕刻技术进行动物造型制作的作品。它既可以作为一种高智商的智力玩具,更是一种工艺品和艺术品。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起源很早,其中的结构更是很早便运用于家具、建筑等领域。作为一种艺术品,它既具有外在造型之美,又具有内在结构之美。随后,冯教授还为大家介绍了鲁班暗榫动物造型的工具和制作流程,并亲自为大家演示拆装水牛和狮子,大家纷纷围上前仔细观看。精美神秘充满机关的动物造型令大家叹为观止。冯教授不断为大家展示各个作品并详细说明,还不时自己模仿牛的动作。他说,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火炬手,把这项中国的传统工艺代代相传下去。
讲座结束前,大家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踊跃提问,冯教授一一进行回答。
鲁班暗榫动物造型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树立对濒危文化的保护意识,积极地为保护中国传统工艺文化作出贡献具有重要意义。
(编辑 杨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