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师赴青岛开展大规模专业实践调研
时间:2009.11.16

11月7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全体教师赴青岛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此举旨在通过进一步加深对实际部门的认识与了解,推动专业理论的发展,达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促进的目的。这是该院自成立以来首次大规模组织教师开展实践调研活动。

在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党委书记纪红波、副院长张斌、卢小宾、副书记王丹的带领下,教师们一行来到青岛市档案局(馆),受到了青岛市档案局(馆)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热情接待。

杨来青副局长带着大家参观并亲自讲解了《1949-2009小康之路》、《见证青岛》、《2008奥运帆船赛》等主题展览。其中,《1949-2009小康之路》主题展览通过大量档案信息,运用不同载体形式,从民生的角度,以民居、服饰、饮食、婚礼等不同专题,反映了建国60年来百姓生活的巨大变化。《见证青岛》则以青岛近现代历史发展为脉络,重点介绍了有关青岛的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文献。特别值得称道的是从德国、日本、英国等国档案馆征集、复制来的青岛早期档案文献资料,包括青岛老村庄、城市建设、宗教建筑、社会生活的照片和音像资料等,弥补了仅靠文字研究和诠释青岛地方历史的缺陷。教师们更清楚地了解到青岛城市的发展历程,感受到青岛人民创造的城市文化,触摸到青岛历史文化的脉动。在《奥运帆船赛》展览厅内,大量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所用实物吸引了每一位参观者,大家都想近距离目睹奥运冠军的领奖台,亲身感受当时的热烈气氛。作为档案专业教师,大家为青岛市档案馆能够拥有如此珍贵和丰富的藏品感到高兴和自豪,对青岛市档案同行积极主动地发掘档案资源、服务社会的作为感到钦佩并给予高度评价。

在随后的座谈阶段,局(馆)长于新华全面介绍了档案局情况。她强调近年来青岛市档案事业的快速发展得益于“三个转变”:工作思路和工作理念从封闭、半封闭型向公共服务型的转变;从以党委、政府部门为中心来开展工作,向注重经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转变;同时实现了队伍结构素质的转变。在“三个转变”的基础上,青岛市档案局(馆)着重开展了档案信息化建设、档案资源建设、档案服务民生等工作,并于2003年,在全国率先建成数字档案馆。目前,该数字档案馆共存储档案目录数据1500多万条、数字化档案2000多万页、照片档案30余万张、多媒体档案1万小时。使用者可以通过计算机管理系统自行查阅开放档案目录和档案内容。截至2009年5月,访问量超过1200万人次。档案局(馆)围绕资源建设,启动了对21世纪青岛的全面记忆工程,从被动接收到主动记忆,从岛内收集到国外补充,打破了只接收红头文件的格局,大大拓展了资源建设的主渠道。文档服务中心围绕服务人民群众开展工作,搭建了一条服务民生的“文档服务连心桥”。档案服务的新天地为档案工作带来无限生机,也改变了档案人的生存环境。领导重视,同行羡慕,百姓关注,正所谓“有为才有位”。最后,于局长真诚地希望从事档案高等教育的老师们加强合作、多提建议,共同促进青岛档案事业的发展。信息资源管理学院领导们纷纷表示,返校后要认真探索进一步加强档案教学、科研与实际工作相结合的模式,以利于更好地丰富创新理论,为档案事业服务。

11月8日,全体教师来到青岛知名企业-海尔集团参观,原海尔党委副书记王安喜着重从企业文化的角度介绍了海尔二十年来的发展历程。他说,海尔文化的核心是创新,这是在海尔二十年发展历程中产生的特色文化体系。海尔文化以观念创新为先导、以战略创新为方向、以组织创新为保障、以技术创新为手段、以市场创新为目标,随着海尔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大到强、从中国走向世界,海尔文化本身也在不断创新、发展。员工们的普遍认同、主动参与是海尔文化的最大特色。座谈中,大家还就海尔集团目前独特的体制与持续高速发展所涉及到的人才培养、管理原则、核心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会后,大家兴致勃勃地参观了海尔集团职工培训学校-海尔大学。

整个调研活动虽然时间短,但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大家纷纷表示返校后要好好消化。这样的调研实践活动只是开了个头,今后还要将老一辈档案人理论联系实际的传统继续发扬光大,把学问做实,让理论常新。

(编辑:符辉)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