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主办的“人大史学讲堂”系列讲座第8讲在3207教室举行。美国著名中国研究专家何伟亚(James Hevia)教授应邀为历史学院师生作了一场题为“历史与历史人类学”的精彩演讲。何伟亚教授现任美国芝加哥大学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以来致力于研究近代以来的中外关系史、全球发展史等,研究涉及东亚和中亚的帝国及帝国主义、殖民主义。讲座由历史学院副院长刘后滨教授主持,副院长夏明方教授担任评议,曹新宇副教授、赵秀荣副教授进行了现场翻译。包括历史学院众多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以及来自校内外的史学学者和爱好者100余人出席了讲座。
1997年,何伟亚的代表作《怀柔远人:马嘎尔尼使华的中英礼仪冲突》(Cherishing Men from Afar: Qing Guest Ritual and the Macartney Embassy of 1793. Durham, NC: Duke University Press, 1995.)获得了美国亚洲学会的列文森最佳著作奖。该书从新的角度解释了这起发生在乾隆朝的著名外交事件,自2002年被汉译引入国内后,在中国史学界掀起了强烈反响。2007年,其另一部力作《英国的课业:19世纪中国的帝国主义教程》(English Lessons: The Pedagogy of Imperialism in Nineteenth Century China. Durham: Duke University Press and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2003.)随后在中国翻译出版,该书考察了西方如何通过不同的暴力方式,使中国最终接受以欧洲为核心的世界格局和价值取向。此书之后何伟亚最新的研究着眼于英国的情报系统展开,试图探讨英国如何在亚洲地区复制其在印度建立的情报模式,由此保障英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利益。这部新作Secret Archive: British India Army Intellige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Geo-strategic Asia预计于2010年出版。
本次演讲中,何伟亚基于对上述三本著作研究思路的介绍,向众人揭示了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可以说,这三本著作虽然代表了作者不同时期的学术兴趣,但其中蕴含着一个共同的研究旨趣,即借鉴社会科学,尤其是后现代思潮下产生的理论研究成果,比如对殖民主义的反思、暴力冲突理论等,从中寻找史学研究的新角度、新问题,突破以往的常规眼光,对历史进行重新解读。在此过程中,何伟亚认为自己从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中获益非浅。他的研究不仅在问题切入点上吸收了人类学研究的一般课题,诸如礼仪、物质文化等,而且接受人类学文化相对主义的认识理念,极为重视研究对象本土文化自身的创造性。他的研究站在了世界关系史的视野下,一方面采用文化并置的研究路径,将马嘎尔尼事件解释为中、英两大帝国结构性冲突的表现,其背后是二者构建帝国政治秩序的不同思考。另一方面意在打破视近代西方文明进程为普世价值的叙述模式,重新认识欧洲处理地方关系的准则是如何被转变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标准的。不难看出,何伟亚的研究深具后现代解构与重构史学的风格,他力图破除史料与解释之间的既定关系,也就是说要揭示出文本与叙述中的权力关系,剔除史料中被现代性污染的话语,以期达到接近历史真实的目的。然而,这种研究风格帮助他用全新的视角解读文献档案的同时,也使得他的研究受到了史学界的诸多挑战。
何伟亚教授新颖的研究思路激起了在座师生的浓厚兴趣,演讲结束后,大家踊跃提问,就感兴趣的问题互相交换了意见。讨论中,有的教授提出了如何对待大量的清代档案史料、如何衡量档案的整理研究与用所谓人类学方法进行历史解读之间的学术价值等问题。何伟亚教授对此进行了真诚的交流,坦言自己的研究还是阶段性的,如果有可能,一定会充实更加具体和丰富的档案和文献资料。
刘后滨教授对讲座做了总结和点评。他指出,历史学研究始终面临着如何寻找切入点和解读史料的问题。人类学研究取向和思考方法的介入,已经是国内外史学界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何伟亚教授作为非常具有问题意识的西方中国研究专家,其运用人类学方法对清朝与英国关系史方面的研究,为我们从世界史角度思考清朝以来的历史演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参照和分析路径。
讲座结束后,杨慧林副校长设宴接待了何伟亚教授及同行的芝加哥大学艺术史系施纯琳(Catherine Stuer)博士等,并向何伟亚教授介绍了即将召开的第二届国际汉学大会的筹备情况。何伟亚教授对于自己由于课程安排无法与会表示遗憾,并预祝会议成功。
(编辑:王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