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值汶川大地震周年祭之际,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青年学社以“5·12汶川大地震致残人员状况调研报告会”为题,在逸夫会堂第一会议室举行第三次社会保障学术沙龙。人民大学社会保障专业的青年教师、博士后、博硕士研究生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中央财经大学保险学院的青年教师等40多人参加了此次学术沙龙。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青年学社顾问郑功成教授以及校团委副书记袁罡老师出席了此次沙龙。
第三次社会保障学术沙龙现场
据了解,受邀参加此次学术沙龙并作调研成果报告的是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青年学社博、硕士研究生为主体的汶川大地震致残人员专题调研组。2009年4月中、下旬,该调研组在郑功成教授的组织、指导下,专程赶赴四川省绵阳市北川县开展了一项地震致残人员状况调查的专题调研活动。本次社会保障学术沙龙由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青年学社社长彭宅文博士生主持。
在正式报告开始之前,主持人提议全体与会人员向四川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默哀1分钟。默哀仪式结束后,学社顾问及调研组指导老师郑功成教授发表讲话,他强调了这次调研的特殊意义,介绍了开展地震致残人员状况调研的相关背景,充分肯定了调研组成员为此次调研活动所作出的艰苦努力,以及已经取得的调研成果。
学社顾问及调研组指导老师郑功成教授讲话
校团委副书记袁罡老师代表校团委书记郑品石致辞,对此次调研的成功进行及其取得的成果表示了热烈的祝贺,认为调研活动“充分体现了人大学子厚重的社会责任感以及悲天悯人的美好情怀”,“反映了人大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新知与良技,更有人本意识与实践精神”,并表示校团委将大力支持以社会保障青年学社为代表的学生团体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以及实践调查活动,希望学社能够从郑功成教授领衔的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学科的深厚土壤里吸取养分,发展壮大,不断取得新的更大的成绩。
接下来,汶川大地震致残人员调研组的七名核心成员围绕因震致残人员的现状、特征、政策支持以及政策建议等问题先后做主题发言。其中,黄伟同学以“汶川大地震致残人员状况调研的概况”为题重点汇报了此次调研的方案设计、实施过程,并通过翔实的图片展示了震后北川的图景,以及因震致残人员的生活概貌。华颖同学以“汶川大地震残疾人的基本问题、政策支持与建议”为题,从公共政策的角度介绍了因震致残人员的康复与生计现状、政策支持与政策建议。张孔嘉同学以“汶川大地震及震后救灾的特点:与唐山地震的比较分析”为题,介绍了两场大地震的共性与区别。尤艳阳同学以“因震致残人员的概况与特征分析”为题,通过将调研数据与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的比较,分儿童、青壮年和老年三个年龄阶层,分析了因震致残人员特征、生计安排、康复状况。辛杰同学以“因震致残人员的政策支持分析”为题,重点分析了因震致残人员公共政策体系的特征、内容与政策执行情况。李慧同学以“因震致残人员的康复状况分析”为题,介绍了因震致残人员的医疗康复、职业康复和心理康复三方面的情况,比较全面地展示了震后残疾人康复的全面图景。留瑜同学以“非营利组织与震后残疾人的社会救助”为题,专门介绍了非营利组织在灾害救助与灾区重建中的作用、局限以及政策建议等情况。上述七位调研组成员的报告,展示了地震灾区致残人员的生存状况与政策支持,信息量很大。
调研组成员专题报告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杨思斌副教授、劳动人事学院杨俊老师以及乔庆梅老师分别进行了点评,劳动人事学院杨立雄副教授作了总结发言。各位老师在发言中,赞扬调研组以开展实地调研的形式进行理论及政策研究的良好做法,并在充分肯定调研组在极短的时间内所形成的近十万字的调研报告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建议。
(编辑:张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