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院推出端午节纪念活动
时间:2007.06.23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6月19日,农历五月初五,时值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节,国学院首次在校内推出端午节纪念活动。 此次活动由国学院学生会筹划举行,内容主要有端午节传统的宣传,及纪念品的发放。
中午11:30,国学院学生会相关成员在教二门前的宣传展板下,摆起了长桌,开始了发放宣传材料和纪念品的端午节纪念活动。宣传内容涵盖了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简介,传单上还提供了屈原诗歌的部分书影及书法作品,并选录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宣传材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及文化展示给大家,收到良好的效果。
佩香囊也是传统端午风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五彩斑斓的香囊总是给端午的气息增添一份情趣,因此发放香囊纪念品也成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学院学生会购买了一定量的丝质香囊饰品,由两名身穿精美汉服的同学发放。这些玲珑囊包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精美可人。有幸得到香囊纪念品的同学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端午简介:
端午亦称端五,是一个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诸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故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广。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常常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中午11:30,国学院学生会相关成员在教二门前的宣传展板下,摆起了长桌,开始了发放宣传材料和纪念品的端午节纪念活动。宣传内容涵盖了端午节的起源及风俗简介,传单上还提供了屈原诗歌的部分书影及书法作品,并选录了有关端午节的诗歌。宣传材料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具体地将端午节的相关知识及文化展示给大家,收到良好的效果。
佩香囊也是传统端午风俗之一,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用于襟头点缀装饰。五彩斑斓的香囊总是给端午的气息增添一份情趣,因此发放香囊纪念品也成为此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国学院学生会购买了一定量的丝质香囊饰品,由两名身穿精美汉服的同学发放。这些玲珑囊包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形形色色,精美可人。有幸得到香囊纪念品的同学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神色。
端午简介:
端午亦称端五,是一个绵延了两千多年的中国传统节日。“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此外,端午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等等。关于端午节的由来,也有诸多说法,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故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为深广。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常常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