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杨志教授参加哥本哈根会议接受国内外媒体采访
时间:2009.12.28

12月15日至18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作为联合国大学特邀专家代表参加了哥本哈根气候会议。会议召开前后,杨志教授接受了多家媒体约稿,撰文分享自己的会议经历、见闻和感受,还接受了多家媒体采访,对哥本哈根会议做了精彩、独到的分析与评论。

12月4日,杨志教授接受《解放日报》记者的邀请,来到前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开发署首任执行官莫里斯•斯特朗在中国的家中,与其展开了一次与“气候变化”相关的对话。双方围绕气候谈判话题和眼前的哥本哈根会议,进行了愉快的交流。

12月8日,在杨志教授即将赴哥本哈根、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5次缔约方会议前夕,接受了阿拉伯世界著名的电视台——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的采访。在采访中,杨志教授向半岛电视台的记者介绍了中国近年来致力于气候变化所做出的努力和投入。

12月10日,《光明日报》调查报告版以整版篇幅发表杨志教授《中国:用行动告诉哥本哈根》一文,全文近万字,系统呈现了中国碳减排及低碳经济发展状况。杨志教授在文章中表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过去中国付出了极大的努力,未来中国做出了积极的承诺,中国将在科学发展观旗帜下走一条中国特色的低碳经济之路。

12月11日出版的《证券日报》发表了对杨志教授的专访——《碳金融:中国重构世界金融体系新契机》。专访中杨志教授提出众多关于中国碳金融发展的独到观点:要发展碳金融,必须了解低碳经济内涵、特征和技术等内容,才可设计出金融衍生产品。碳交易也是一种金融手段,是一种新金融概念,与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有所不同。2010年中国经济强调调结构,向低碳、绿色转向。

12月11日,《科学时报》的周末评论版发表了杨志教授对哥本哈根会议前景的分析,该报将每周为杨志教授发表她在参加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观点与感受。

12月16日,《新民周刊》发表了杨志教授对哥本哈根会议进展的分析,该文解读了哥本哈根会议期间的两个热点事件——“气候门”和“丹麦草案”,进一步深入透析三大集团的博弈之局。

12月18日,继上周的周末评论,《科学时报》发表了杨志教授就哥本哈根会议的第二篇评论文章。杨志教授强调了会议期间各国媒体的力量,呼吁国内媒体把握应对气候变化的正确舆论导向。

12月19日,《解放日报》发表评论性文章《中国不拿自主减排当谈判筹码》,针对就哥本哈根会议最后阶段中国的谈判立场,对杨志教授等多人进行采访。针对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提出的“2摄氏度”这一长期目标,杨志教授介绍了相关背景,并对国际“三可”(可测量、可报告、可核查)标准进行评论,“从表面上看是这是一个透明度问题,但根本上是一个主权问题”。

12月24日,《中国企业报》头版刊登杨志教授的文章“跨国公司的低碳竞争力值得学习”。杨志教授在文章中指出:“最终应对气候变化的责任和成本会落实到每家企业,中国企业必须尽快为将来世界范围的低碳竞争做准备”。

同一天的《中国妇女报》以“紧抓话语权抢占低碳‘高地’”为题发表了对杨志教授的专访文章。杨志教授强调,在后哥本哈根时代,中国环境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型必须以“绿色、资本和网络”为“抓手”。

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是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的一项特色研究内容,该研究将充分利用中国人民大学多学科的综合优势,积极组织协调相关研究力量,重点围绕低碳经济、政策及战略开展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旨在为中国及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目前,国际学院(苏州研究院)党委副书记兼副院长、气候变化与低碳经济研究所负责人杨志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日益受到学界、企业和各大媒体的广泛关注,并陆续在政府相关决策上发挥作用。

(编辑:符 辉)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