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卫生与医疗体制改革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虎峰副教授连续接受了中央电视台、美国《时代周刊》、BCG(波士顿咨询公司)和搜狐网四家媒体和咨询机构的访谈,就我国医改问题发表了看法。
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栏目采访时, 王虎峰副教授就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接续问题表示,农民工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理应享受城市劳动者应有的社会保障待遇。现在大批返乡农民工社会保障关系接续困难,一方面是由于流入地和流出地的基金流向不平衡,这涉及到地区间的利益问题,需要中央层面的政策干预;另一方面,国家对认定缴费年限、转移资金规模及具体操作办法尚未形成一套统一的标准。针对这些问题,地区之间难以协调达成一致,建议国家明确承诺农民工参保记录的可接续,尽快出台具体操作办法。中央对于农民工流动所带来的资金收入和支付不平衡,应该考虑在转移支付予以调整,树立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的信心,保护他们的积极性和合法权益。
在接受美国《时代周刊》采访时,王虎峰副教授表示,本次医改的主要目的是改善民生,在中国历史上,政府第一次对全体居民有了医疗保障的制度安排和基础保障。这轮改革最明显的特征就是突出强调了公平性,对目前无法享受医保的人群是一个福音,这是增量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一种制度改进。
波士顿咨询公司(BCG)访谈的主要内容是关于基本药物制度的建设。王虎峰副教授指出,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难点不仅仅是药品目录的遴选,更在于制度实施中,药品生产、配送和使用的一整套的配套政策和保障措施。
搜狐网访谈关注的是公共卫生政策问题。王虎峰副教授在访谈中指出,公共卫生策略要完成从偏重急性传染性疾病控制,到同时对慢性非传染病给予充分重视的转变,做到两者并重。另外,对于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建立全民健康档案的制度”,王虎峰副教授表示,健康档案重点在于“用”而非“建”,国家应规范档案基本格式要求,让相关人员包括居民在内,切身体会到健康档案的益处。同时,医改过程中,在注重体制改革和机制转变的同时,也要注重医疗队伍的人力资源管理、薪酬管理和财政投入考核评估工具的研究开发工作。
(编辑:张晓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