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Barnett教授:开放和交流让中国的社会科学发展更繁荣
时间:2009.07.25

George Barnett,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传播学博士,现为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传播系教授,研究领域主要是社会网络分析、组织传播、全球传播。Barnett教授出版传播学著作13本,在Th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Communication Research、Communication Quarterly和New Media and Society等国际重要刊物上发表了80多篇论文,并多次获得国际传播协会(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的论文奖。Barnett教授7月22日到23日为“国际小学期”和“2009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新闻传播学及研究方法前沿”的150名学员讲授了以“社会网络分析”为主题“传播网络分析概论”、“传播网络分析应用”、“纵向网络分析”的课程。

7月23日上午,教室投影设备曾出现短暂故障。Barnett教授放弃多媒体演示,边回答台下学生的问题,边在黑板上列出他的推理过程。这位左撇子教授的从容和和蔼让整个教室的交流气氛异常热烈。

Barnett教授说,这并不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但却是他第一次来中国人民大学授课。他曾去过香港、台北,并在日本、新加坡等地授课,对世界各地授课经历的对比流露出他对中国的喜欢。

Barnett教授用“amazing”来形容他对中国人民大学的第一印象。他对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规模、办学环境、教学设备、学生数量等赞叹不已,并表示为自己能到这样一所出色的大学来授课而感到荣幸。谈及他参与授课的暑期学校时,他更是幽默地说,他一收到邀请就立刻答应前来北京。他认为,人民大学举办的这个暑期学校规模大,参与人数多,专业程度高,完全达到了一些国际上知名大学举办的同类学校课程的高水平。

提到授课过程,Barnett教授最大的体会是,一般都认为,中国学生比较传统,比较害羞,不善于与老师在课堂上面对面交流,但现在,他的中国学生----尤其是参加暑期学校学习的年轻学者们却表现出很高的课堂参与热情:他们的英语水平让人惊叹,他们很善于提问,课堂交流的状态和他在美国时与美国学生交流的状态一样自然。中国学生的好学以及不同的研究背景使得他们能够从不同角度理解授课内容。他们提问涉及的范围很广,很有深度,总能让人印象深刻。Barnett教授特别提到,他很乐意从中国学生身上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由于他的家庭背景等各方面原因,他本身对亚洲,特别是中国的历史了解很深,而来中国授课更为他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和融入中国文化的机会。

由于Barnett教授曾在世界各地授课,他的职业似乎与国际化教育密不可分,职业经历让他深刻感受到,近年来的学术开放和国际性学术交流极大地促进了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第一次来中国的时候,中国学者谈论的是意识形态,而现在他们关注的则是“科学”和“研究”本身。

Barnett教授说,和7年前第一次来北京参加学术交流相比,中国社科学者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中国已经有很多国际合作项目,很多国际性的学术会议在中国举行,不少国际知名的学者应邀前来中国讲学,大批中国学者到海外留学后回国,为新闻传播等社会科学的发展起到桥梁作用,大大促进了学科发展和中国社会科学的繁荣。他提到,他在香港等地授课时发现中国的学者非常专业,他们在新闻传播领域有很高的建树和十分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包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专家学者对新闻传播领域前沿研究在内的社会网络的相关研究正在蓬勃发展,而中国人民大学以暑期学校这样的形式邀请各国、各地的一流学者前来讲学,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青年学者,形成了一张紧密的学术交流的“网络”,也为促进社会科学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Barnett教授诚恳地认为,以新闻传播学为代表的中国社会科学在学术开放和国际交流已经有了较高水平,但能做的还有很多,学术开放和交流的程度还可以更深。他期待再来人民大学,与中国学者进一步交流合作。

(编辑:罗豫伟)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