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日下午,随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的“国家形象传播”一课在热烈的掌声中结束,“2009年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新闻传播学及研究方法前沿”课程圆满落下帷幕。
赵启正院长以“国家形象传播”为主题,为暑期学校学员们上了最后一堂课。身为今年全国“两会”政协新闻发言人的赵启正教授,以生动有趣的外交案例,深入浅出的讲解,机智巧妙的回答,博得了学员热烈的掌声。赵启正院长说,外国媒体对中国一些重大事件的歪曲报道,反映出中国对外表达的相对软弱,这和中国的国际地位不相符。针对于此的研究成果和方法改进没有得到有效的实践,这种脱节的状况亟待改变。他依据自己的外交实践,分析了外国对中国产生误解的原因:主观层面上源于中外意识形态的差异,客观现状是目前中国缺乏对外表达的人才。
赵启正院长说:“我们对外传播的任务是什么?向世界说明中国,说明中国的国情、文化和政治。我们解疑释惑的任务很重。向世界说明的前提是了解外国人的想法和看法,有的放矢。我们也需要注意说明对象知识的有限性,选择恰当的语言,通俗、正确、清楚地对外表达。”
作为国家形象传播最早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之一,赵启正院长与学员们一起探讨了很多大家关心的基本问题。赵启正院长由中国加强公共外交讲到了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性。他说,跨语言不等于跨文化,任何言语之间的转换都不是完美的,中国人不能丢失了中国特色的语言和文化表达。他引用歌德名言“He who knows one, knows none”告诫大家,学好外语才能客观认识到中文语义表达的缺陷,好记者需要具有深厚的比较文化素养。
面对110名热衷新闻传播研究和实践的学子,赵启正院长鼓励大家说,新闻传播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因子,新闻传播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大家要对自己的专业选择有信心。作为一个新闻人,你们担负着内知国情,外知世界的责任,希望大家首先有能力与国际社会和国内社会两个社会对话;其次是写出报道,挖掘思想;最重要的是做个有社会责任感的、诚实的人。
讲座结束后,“新闻传播学及研究方法前沿”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结业证书授予仪式举行。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高钢教授,图书馆馆长、新闻学院倪宁教授,新闻学院二级教授兼责任教授、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以及来自全国43所高校的50名正式学员和来自13所高校的60名旁听学员出席。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主持结业仪式。
赵启正院长在仪式上致辞。他肯定了暑期学校的成功举办,并对学员们提出了期望。他说,社会和人民对新闻界有很大的期望,实战对新闻工作者有很高的要求,媒体有责任促进社会发展,促进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做一个有思想的中国传媒人,学员们的身上背负着重担。
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教授指出,同学们在暑期学校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是一种专业的智慧和同学的友谊,使未来的专业和生活有更多的支撑。浙江大学韦路作为学员代表在结业仪式上发言,对人民大学和人大新闻学院的各位领导和老师、同学表示敬意和感谢,并祝愿人民大学越来越好。
随后,赵启正教授、高钢教授、倪宁教授、喻国明教授、郑保卫教授等为暑期学校学员颁发了结业证书。
本次暑期学校由教育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共同承办,旨在国内搭建起新闻传播学术交流平台,帮助中国年轻学者拓宽学术视野,提高研究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暑期学校期间,同学们面对面接触到了很多传媒理论和实践的大家,既有赵启正教授这样的公共外交执行者,也有来自美国阿拉巴马大学、威斯康辛-麦迪逊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台湾政治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等国际国内一流高等学府的中外专家学者,还有一批中国传媒业界的优秀实践者。课堂之余,暑期学校精心组织了师生联欢会、学员学术沙龙等活动,丰富了学员们的课余生活,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承办方还向学员们发放了调查问卷,了解学员们对暑期学校组织工作各方面的建议和意见,为今后的工作提供借鉴。
(编辑:杨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