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与人口学院志愿服务协议化 探索志愿服务新模式
时间:2008.06.02
5月27日,社会与人口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社区实践部在牛街南线里社区活动中心与牛街残联签订了《大学生志愿服务协议书》,开启了人大志愿服务协议化道路,尝试了志愿服务一项新形式。
社会与人口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会长范雅雯、牛街社区残联主席及社区负责人出席了签字仪式。协议协定了志愿者服务时间、地点、方式等义务,同时也议定了社区给志愿者提供的一系列资源及保障。牛街此项活动负责人在仪式上提到,这次协议签订的目的是为响应党中央关于建设“和谐社区”的号召,给社区的残疾人提供更好、更加系统化的服务,同时与社会与人口学院的专业联合,从而给社区的义工服务注入更新鲜的血液。
社会与人口学院团委书记唐颖表示,协议的签订一方面可以使志愿者更加明确服务内容、社区提供的资源,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志愿者的认证更加规范。另外,此项举措为社会学类专业的志愿者提供了一个实践理论的平台,使服务专业化。唐颖老师希望,志愿者们要秉着“以奉献扬青春,与社会同进步”的精神,以自己的切身行动传递爱心,在服务过程中开阔眼界,得到收获。
牛街社区是一个以穆斯林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社区,牛街社区少数民族服务项目曾获首届“感动人大”十佳志愿项目。此次志愿服务协议的签订,是社区实践部探索志愿服务新途径的结果,他们希望以次能给志愿者们带来更多的保障,使志愿服务更加专业化。据悉,为此协议的成功制定,社区服务部之前与同时社会与人口学院青协的奥运项目部已开展了一系列的助残活动,活动在新学期还将继续。
(编辑 燕燕)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