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下午,社会与人口学院名师讲堂第四场开讲。博士生导师、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少杰教授为学生做了题为“展开中国社会秩序研究的新视野”的讲座。刘少杰教授希望青年学生在研究中国社会秩序时,能够既认识到西方的理性规则,又重视中国社会所存在的感性基础,在理性和感性的结合中研究中国社会。
刘少杰教授首先对社会理论转向中的理性化与感性化做了具体的回顾。在德国古典哲学之后,实证主义、现象学存在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占据了主流。实证主义偏向于社会理性化的追求,而与实证主义同时代的现象学则倾向于感性化追求。尼采曾呼吁用生活理性、艺术理性重新审视一切,而胡塞尔也认为不能仅用理性原则看待社会和人生,要回到生活世界。
刘少杰教授认为,经济、政治、科学等专业化领域是从日常生活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从任何一个专业化角度看待社会,都只顾及了一个方面。日常生活世界中没有明确的理性要求和相互排斥的专业化规范,是一个整体。重新认识感性世界的趋势涉及到很多领域,现象学、解释学、常人方法学都是站在生活世界的立场看社会。在美国、欧洲广泛流行的新保守主义强调感性稳定性,重视人的感觉,强调人类社会发展的持续性。新自由主义的感性秩序论则强调在本能与理性之间生成的感性秩序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刘少杰教授从差序格局中的感性秩序、情理根据的伦理社会和当代社会生活的感性论基础三方面对感性论转向的现实基础与时代意义做了深刻的阐述。他强调,当代生活中出现的新现象尤其值得我们关注,例如视觉文化、体验经济的兴起和宗教生活的复兴等。最后,刘少杰教授强调,我们要寻求理性化与感性化存在的统一。
在讲座中,刘少杰教授穿插了大量的社会学名家名言、当今社会现状和自身的经历等,如中关村卖场的诚信宣传、兴起于各个城市的“抱抱团”等,极富时代气息。讲座逻辑清晰,深入浅出,丝丝入扣,既有大量社会学方面的著名理论,又富于现实意义,极具启发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还就自己思考的问题和观点与刘少杰教授进行了交流。
(编辑:王湘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