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三校博士生学术论坛举行
时间:2009.09.28

  9月26日上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第十届三校博士生学术论坛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会议中心举行。教育部社科司副司长徐维凡应邀参加并讲话,北京大学副校长张国有教授致欢迎辞,参加论坛的领导和专家学者还有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郭建宁教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雯姝,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杨凤城教授、于国红党委副书记、张旭教授,以及三校的其他专家学者和获奖博士生。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组委会共收到三校应征论文六十多篇,为历届论坛之最,评出一等奖6篇,二等奖9篇,三等奖12篇。在论文研讨交流过程中,发言人认真严肃,提问踊跃,专家点评深刻坦率,讨论热烈。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三校论坛首届开始于2002年11月30日,至今已办十届,由三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轮流主办,三校博士生共同参与。论坛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紧扣时代主题,围绕关系改革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融鲜明的时代性和浓厚的学术性于一体。学子们唇枪舌战,迸发思想火花,三校专家学者交叉点评,振奋创新精神,涌现了大量的优秀成果,有的学子已成为本领域的学术骨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领域的青年学子交流思想、开阔眼界、扩大认识、提高理论水平、活跃学术气氛和造就人才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此次论坛收到的博士生论文涉及国内外理论前沿探讨、历史问题梳理和反思、现实问题的讨论与建议等多方面的问题,反映出当代青年学子的思想认识追求与现实关注程度,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准和鲜明的价值取向。

  在理论探讨方面,一等奖获得者中国人民大学的谢庆在其论文《科学发展观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中认为,科学发展观并不是一个非意识形态的问题,它不仅是对一般的发展问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而且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从发展的价值导向上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这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中以物为本的价值导向的超越;从发展方式上看,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这是对资本主义“盲目发展”的超越;从发展的目标和结果上看,资本主义必然导致“社会对立”,而科学发展观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这也是科学发展观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必然为共产主义生产方式所取代,但取代是要具备一定现实条件的,到目前为止,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还无法与资本主义国家相抗衡,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要实现共产主义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此,共产主义生产方式只是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想和远期目标,而我们现在要做的只有朝着这一远大理想努力奋斗。科学发展观正是在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当今世界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的基础上提出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超越,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要求。

  北京大学的一等奖获得者路克利,把眼光投向了国外,撰写的论文题目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中国特色新自由主义"——试析David Harvey“中国特色新自由主义”论》。路克利说,当代西方著名左翼学者大卫•哈维(David Harvey)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明确提出“中国特色新自由主义”论,认为改革开发标志着中国转向新自由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际上是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形式——新自由主义在中国的地理扩张和“空间修复”;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是由推行新自由主义造成的;中国的阶级力量在重组,中国共产党的结构和性质在改变;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是新自由主义和新保守主义诸思潮的合流。路克利认为:哈维的观点体现了西方学者研究中国问题的一个视角,观点失之偏颇。改革开放不是新自由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当代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地理扩张和“空间修复”;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也不是推行自由主义造成的;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没有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没有发生“政治转向”;中国未来的意识形态不是新自由主义与新保守主义诸思潮的合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是“中国特色新自由主义”,中国将长期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也是在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另外,李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内涵》中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本质特征是实践唯物主义,根本方法是实事求是,价值诉求是以人为本。刘勇在《关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发展道路的几点看法》中以马克思的文本为基础进行研究,全新解读了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的内涵、发展动力、机制问题和发展图式。李超在《试论建国后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若干问题》中对毛泽东民主政治思想的一些重大问题给予了相应的回答,澄清了三个基本问题。

  在对历史问题的梳理和反思方面,中国人民大学陆轶之的《苏联解体的对外经济原因及其对中国的启示》认为,苏联解体的原因已有了多个视角的研究,包括原罪说、民族矛盾说、上层自觉说、经济战略失败说、斯大林模式说、历史合力说等,而解体的直接原因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对苏联实行战略遏制的同时,通过经济、金融、贸易和技术等手段对苏联经济进行战略挤压、围堵、控制、诱导等政策,再加上苏联自身的一些原因,引起苏联经济困难并引发国内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解体。最后,作者从三个方面给出了自己的认识:第一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必须维护国家经济主权;第二在进行世界经济贸易时要以我为主;第三要大力提升以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高永在《从“四三方案”看文革后期的对外开放》中清晰地梳理了“四三方案”产生的历史背景、形成过程和重要内容,以及完成情况,并分析了其历史作用和经验教训。

  在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方面,刘超和杨兰两位作者的论文都有独到之处,读后让人沉思。清华大学的刘超在《中国:对世界一流大学的追寻——历史脉络、国际比较、实践状况与前景蠡测》中进行了纵向和横向、历史和现实、国内和国际等多角度比较研究,清晰地描绘出我国大学的发展历程和存在问题,对于现实具有前瞻性指导意义。中国人民大学的杨兰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揭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个方面但很重要的实际问题,对于当前全面做好学生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启示。

  本次论坛在同学们的踊跃参与下,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极大地开阔了同学们的理论视野,训练科学的学术思维,培养了他们科研素质和能力,增进了三校学子的学术交流和友谊,并坚定了各位同学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编辑 杨高敏)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