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马克思主义学院第32届博士生论坛召开
时间:2009.11.27

11月25日下午两点,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32届博士生论坛在人文楼八楼会议室举行。论坛主题是“新中国60年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张雷声教授、刘建军教授和于国红老师出席了此次论坛。

本次论坛共收到论文52篇,经过严格的匿名评审,最终确定6篇优秀论文参加论坛的交流发言。六名研究生分别就自己的入选论文进行了简短的PPT陈述展示,与会人员随之围绕其陈述的问题提问,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2009级博士生刘丽琼在《中苏论战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一文中认为,中苏论战影响了中共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和认识、强化了中共对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固守、削弱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动力、助长了中共党内已有的“左”的倾向、推动了“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形成、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最终中断。2009级博士生吴恒在《论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当代价值》中认为,深入挖掘马克思社会有机体理论的内涵,提升它在社会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2009级博士生雷小倩在《十六大以来党内民主理论创新的三个维度》中认为,从概念内涵的创新发展、多元化的创新动力机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创新路径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党内民主理论创新,有助力于党内民主理论的拓展和革新。2009级博士生王威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理论创新的动力机制探析》中认为,指出批判性和开放性的品质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力;社会主义实践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根本动力;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自觉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直接动力;世情、国情、党情的不断变化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环境动力。2008级硕士生刘洁在《试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层面与三重生命力》中认为马克思中国化自身包含着三个层面,即传播层面、运用层面和创新层面。这三个层面,决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三重生命力,即大众性、实践性和时代性。2009级硕士生魏志奇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一文中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殊本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课题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当代形态三个问题。

博士生导师刘建军教授最后发表了精彩的点评。他肯定了论坛的举办是成功的,并提出了中肯的意见:第一、论文开篇应该开门见山、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第二、论文中涉及的概念要注意时间上的使用期限;第三、论证观点时要注意论点本身的复杂性;第四、努力在限定的时间内明确表达自己的观点。

第32届博士生论坛的顺利召开,一方面很好地加深了对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新理解,另一方面为博士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学术平台。与会人员普遍反映,此次论坛的讨论是热烈的,效果显著,是一次精神盛宴。

(编辑 燕燕)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