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目中的“孟二冬式优秀教师”、第五届吴玉章优秀教学奖获得者杨志老师
时间:2007.11.09
这是一张经典的教书育人的脸,时间只是把她雕刻得更加意味深长。早在“资本论选读”的课堂上见到杨志老师时,我们为这张亲切而又威严的脸喟叹:这张脸写满了传道解惑的教师风范,鞭辟入里的文化人风骨。在她深入浅出地对《资本论》的阐述中,我们仿佛感受到了洋洋洒洒200多万字《资本论》所勾勒出的清晰的历史线索和时代特征。
1952年出生于天津的杨志老师,17岁就到东北建设兵团为新中国的建设挥洒自己的青春汗水,在东北兵团的十年培育了杨老师坚韧的品格。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弄懂弄通,1992年,已经40岁的杨老师,毅然把刚上一年级的女儿送到上海亲戚家,勇敢地走上经济学博士学位的考场。学生们崇拜她雄辩的口才、非凡的视野、宽广的胸襟,但杨老师坦言她做学问最大的特点是肯下死功夫,而不是口若悬河。杨老师的所有理论的酝酿期都在十年以上,在学术之风比较浮躁的今天,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杨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先从做人开始,她也一直以身作则地为我们树立榜样。2004年10月2日凌晨, 杨老师在回家途中,看到一个女孩被人殴打, 杨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把那个女孩救了出来,立即送往医院,然后还协助公安局调查,折腾了整整一晚。平心而论,若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我们很难相信现在还有如此古道热肠之人。杨老师的热情使她与学生们之间建立起了真诚的信任。有不少家境贫寒的学生写信给她,表达自己来到大都市以后生活的窘困,杨老师总是二话不说,请这些学生吃饭,倾听他们内心的苦闷,并开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们遇到困难,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只要她知道了,都会竭尽全力地予以帮助。今年9月上旬,杨老师应邀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杨老师知道同去的学生睡眠有障碍,“愣”是把安静的房间让给她睡,自己睡到了靠着喧闹的马路的房间。
杨老师的电脑里存着一个特殊的文件夹,她的每个学生都会在那“拥有”自己的子文件夹,里面是杨老师为学生修改的论文,与学生的通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情绪及人生目标,都在那有详细的反映。因此,杨老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指明学习方法、沟通思想感情及规划人生前景。
在做学问上,杨老师从不固步自封、陶醉于已获得的成就。她经常说,学生们不仅是她的学生,也是她的“老师”。她经常从学生的文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花大力气进行“充电”,直到把问题弄懂。她的桌上还放着许多学生推荐的书籍,她说,这是与年轻人一起成长。
她不仅做好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发展和应用。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初期,杨老师就敏锐的觉察到网络经济即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并深刻意识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在新经济领域的有益拓展,从那时候开始,杨老师就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传统的工业社会扩展到新兴的信息社会,到今天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不仅如此,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的现在,杨老师提出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学体系,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资本的投入与运作,而网络经济为两者提供了快速结合的中介途径,杨老师正致力于将马克思对资本的深入研究应用到当今社会,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我党的经济理论指导发挥出更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作为杨老师亲手带的研究生,我们有幸跟随杨老师参加了一些国家大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杨老师不仅要求我们尽量参与到每个环节,认真钻研,积极提交论文,而且一丝不苟的修正我们的每一个错误认识,批改每一篇论文,手把手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为培养我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在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召开的研讨会中,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获益匪浅。跟杨老师在一起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才深刻理解一位好导师对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在杨老师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为师者的责任和它所散发的浓浓光辉,我们庆幸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正是人民大学这种延续不息的传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1952年出生于天津的杨志老师,17岁就到东北建设兵团为新中国的建设挥洒自己的青春汗水,在东北兵团的十年培育了杨老师坚韧的品格。为了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整个思想体系弄懂弄通,1992年,已经40岁的杨老师,毅然把刚上一年级的女儿送到上海亲戚家,勇敢地走上经济学博士学位的考场。学生们崇拜她雄辩的口才、非凡的视野、宽广的胸襟,但杨老师坦言她做学问最大的特点是肯下死功夫,而不是口若悬河。杨老师的所有理论的酝酿期都在十年以上,在学术之风比较浮躁的今天,这才是我们最应该学习的地方。
杨老师经常教育我们做学问一定要先从做人开始,她也一直以身作则地为我们树立榜样。2004年10月2日凌晨, 杨老师在回家途中,看到一个女孩被人殴打, 杨老师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犹豫地把那个女孩救了出来,立即送往医院,然后还协助公安局调查,折腾了整整一晚。平心而论,若不是发生在自己身边,我们很难相信现在还有如此古道热肠之人。杨老师的热情使她与学生们之间建立起了真诚的信任。有不少家境贫寒的学生写信给她,表达自己来到大都市以后生活的窘困,杨老师总是二话不说,请这些学生吃饭,倾听他们内心的苦闷,并开导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学生们遇到困难,无论是生活上的还是学习上的,只要她知道了,都会竭尽全力地予以帮助。今年9月上旬,杨老师应邀出席夏季达沃斯论坛,杨老师知道同去的学生睡眠有障碍,“愣”是把安静的房间让给她睡,自己睡到了靠着喧闹的马路的房间。
杨老师的电脑里存着一个特殊的文件夹,她的每个学生都会在那“拥有”自己的子文件夹,里面是杨老师为学生修改的论文,与学生的通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思想情绪及人生目标,都在那有详细的反映。因此,杨老师能针对学生的不同情况,指明学习方法、沟通思想感情及规划人生前景。
在做学问上,杨老师从不固步自封、陶醉于已获得的成就。她经常说,学生们不仅是她的学生,也是她的“老师”。她经常从学生的文章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花大力气进行“充电”,直到把问题弄懂。她的桌上还放着许多学生推荐的书籍,她说,这是与年轻人一起成长。
她不仅做好了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基础研究,而且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当代世界经济中的发展和应用。在网络经济发展的初期,杨老师就敏锐的觉察到网络经济即将对整个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广泛影响,并深刻意识到新时期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绝对离不开在新经济领域的有益拓展,从那时候开始,杨老师就尝试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从传统的工业社会扩展到新兴的信息社会,到今天已经取得丰硕的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实质性的贡献。不仅如此,在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矛盾加剧的现在,杨老师提出要建立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学体系,从而实现真正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发展循环经济需要资本的投入与运作,而网络经济为两者提供了快速结合的中介途径,杨老师正致力于将马克思对资本的深入研究应用到当今社会,使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这一我党的经济理论指导发挥出更大的现实应用价值。
作为杨老师亲手带的研究生,我们有幸跟随杨老师参加了一些国家大型课题的研究工作。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杨老师不仅要求我们尽量参与到每个环节,认真钻研,积极提交论文,而且一丝不苟的修正我们的每一个错误认识,批改每一篇论文,手把手指导我们进行科学研究。在课题研究期间,为培养我们的理论应用能力,在多次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召开的研讨会中,鼓励我们积极参与,踊跃发言,让我们每一个学生都获益匪浅。跟杨老师在一起的日日夜夜里,我们才深刻理解一位好导师对学生在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
在杨老师身上,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为师者的责任和它所散发的浓浓光辉,我们庆幸在填报志愿时选择了中国人民大学,正是人民大学这种延续不息的传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做学问。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