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关键字
经济学院举行钟契夫教授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
时间:2008.03.24

3月15日,钟契夫教授追思会暨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明德主楼728室隆重举行。钟契夫教授的生前好友、同事,专程从来自全国各地赶来的往届学生以及在校学生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主任刘瑞教授主持。
会议开始,经主持人提议,与会者全体起立为钟契夫教授的逝世默哀。刘瑞教授宣读了钟老师的生平。会场上的大屏幕投影此刻开始轮流播放钟契夫老师生前工作和生活的珍贵照片,大会沉浸在一种对钟契夫教授丰富人生经历的深深的追思气氛之中。
钟契夫教授生前的同事、原计划统计学院副院长吴微教授深切回忆了自己与钟契夫教授共事近50年的难忘经历。他主要谈到了吴微教授对国民经济计划学科建设的重大贡献以及体现其中的可贵的为人为学品格。他认为,吴微教授是一个锐意创新的人,这种精神在同行之中无出其右。这主要体现在:第一,针对当时前苏联计划教材因为语言不通的关系导致各位教员理解困难的情形,钟老师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刻苦钻研,主持编写了《国民经济计划讲义》六分册,这不仅填补了我国当时国民经济计划学科教材编写的空白,而且基本奠定了中国人民大学在该领域的学术领先地位。第二,文革后,钟契夫教授致力于将计划管理理论与方法系统化,组织多所高校的专业老师,主持编写了《计划管理原理》。第三,钟契夫教授比较早地开始了投入产出研究。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钟契夫教授与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乌家培、张守一等同志合作,以投入产出分析为突破口,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着手探讨在计划统计工作中应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数量经济分析技术,组织一批骨干力量着手编写并出版了《投入产出分析》一书。1979-1981年,钟契夫教授与校内外同行专家一起合作,在山西、黑龙江等地进行调查,参与1979年山西省投入产出表的编制工作,顺利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地区投入产出表的研制工作。吴微教授认为,钟契夫教授还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他在学术研究与教学工作上,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钟契夫教授认为,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指导一国经济建设,应结合本国实际,与时俱进,不断深化认识。对邓小平关于计划与市场等资源配置手段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的论断,钟契夫教授深表赞同。他主张对我国“三五”和“四五”时期经济建设采取二分法,对其中暴露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绩都要重视分析,而非仅重视其中的一个方面却忽视另一方面。
刘起运教授表示,他不仅是钟契夫教授带的第一届硕士,也是钟契夫教授带的第一届博士,而后来又有幸成为钟契夫教授的同事,这让他终生受益于钟契夫教授的教诲。刘起运教授非常认同吴微教授所总结的“钟老师是一个锐意创新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一方面,钟契夫教授大学学的是机械专业,后来才转向计划学。并且,钟契夫教授在以后国民经济计划的教学与研究中成绩斐然,这本身就充分体现其锐意创新的特点。另一方面,钟契夫教授在学术研究与教学中,锐意进取,不固步自封。他善于捕捉新时期的新知识,不为追求时髦,但求事实为本。刘起运教授此后在投入产出方面的研究均沿袭于钟老师的指引。
钟契夫教授带的第一届博士、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宁吉喆博士高度评价钟老师是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学方面的学术权威。他重点描述了钟老师在为人为学方面的珍贵品格。第一,钟老师追求创新,追求进步。作为钟老师的博士生,宁先生有机会跟随钟老师到四川、广东、江苏等省份调研,这让他得以领略钟老师重视理论联系实际的为学风格。文革期间,钟老师因为具有国民党高干家庭背景问题,这让他在工作与生活中受到种种刁难。然而,即使受到种种不公正的待遇,钟老师仍然不改变自己的追求,毅然在自己热爱的教学岗位上坚持工作。第二,钟老师在钻研理论时,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钟老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非常重视基本理论与基本概念的学习,对自己学生在这方面的要求很认真,很严格。对学生的平时论文以及毕业论文认真把关。宁先生深感钟老师对其的严格教诲让他终生受用无穷。第三,钟老师重视方法研究。一方面,钟老师在全国比较早地研究投入产出方法,这让宁先生“近水楼台先得月”,让他在刚步入工作岗位即派上用场,以后进一步运用在长期规划工作,并且延续至今。另一方面,在综合平衡方法研究方面,钟老师贡献突出。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前的“大部门制”改革中,综合平衡方法的运用仍得到了充分体现。第四,钟老师不仅重视理论的教学,还重视理论联系实践,注重科学调研。为撰写《计划管理原理》,钟老师曾组织并亲自参加深入地方的实地调研。第五,钟老师勤于总结和归纳。如前面所提到的总结和归纳前苏联计划专家的讲义,编写适合实际教学的计划学讲义。最后,宁吉喆追忆起钟老师的嘱托:要读经济学原著。为此,宁先生坚持苦读经济学原著几十年。他期待我系师生坚持学习贯彻钟老师创新、谦虚、务实的精神。
钟契夫教授带的第三届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求教授认为,钟老师不仅是国民经济计划与管理学的学术权威,而且是投入产出学的奠基人之一。然后,吴教授详细介绍了在精神层面钟老师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一,在与钟老师的交流中,吴教授深感恩师作风正派,为人正直。第二,钟老师具有高尚的品质,学风非常严谨,在学术上做出了重要贡献,对学生特别的爱护。在这里,吴教授特别介绍了钟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他认为,钟老师对学生的爱护不在于表面上的嘘寒问暖,而在于严格要求自己的学生。这种爱护方式对学生的成长影响很大,这可能也是钟老师门下弟子能人辈出的重要原因。最后,吴教授提出,我们对钟老师学术思想的追思,不应只是简单的回顾钟老师的学术思想与往事,而应该重视学习钟老师为人为学的珍贵品质。我们应该借此机会深入探讨如何重创国民经济管理系的辉煌。吴教授对于如何重创国管系辉煌提出了如下建议:面对当前中国经济蓬勃发展的现实,而其中暴露的宏观经济问题又层出不穷。这一波澜壮阔的经济现实即是我们国民经济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怎样研究解决当前以及未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种种困难,理应成为经济学院国民经济管理系师生的重大责任。如何重创经济学院国管系的辉煌?吴教授认为,全系上下应该顾全大局,加强团队合作,密切关注宏观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加强宏观经济热点难点问题的研究。
钟契夫教授带的第二届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赵彦云教授对国民经济管理学学科建设提出了期望。他认为我们要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如国民经济管理基本原理,要密切联系实际。这两点在钟老师身上得到充分体现,我们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应继续坚持钟老师所倡导的这两点作风。
钟契夫教授所带的博士、国家财政部综合司司长戴柏华主要谈到了钟老师严谨的学术态度,对学生的爱护以及对国民经济管理系重创辉煌的期待。他回忆起读博期间的一些往事。他说,钟老师要求他的每个学生都要坚持做读书笔记,要经常写论文,并要求学生每两个星期向他汇报一次。在钟老师的这种严格要求之下,学生们的素质自然提升很快。
钟契夫教授所带的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的陈宪教授特别回顾了在博士论文选题时钟老师给予的正确指导。当时城市计划单列与大企业集团单列是热点论题,陈教授倾向于选择大企业集团计划单列作为其博士论文主题。这一选题遭到钟老师的否定。钟老师否定的理由是:大企业集团计划单列不符合当时的经济发展现实,研究价值不大。在钟老师的建议下,陈教授选择了“市场经济下的政府行为”作为博士论文题目。事实证明,钟老师的判断是相当准确的。另外,陈教授也谈到钟老师的一些学术研究与阅读习惯。他注意到,钟老师很早就订阅《新华文摘》杂志,这一囊括众多学科知识的杂志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研究视野,通过阅读此类杂志,钟老师能够更好的了解本学科以及经济形势发展的前沿动态。
钟契夫教授的同事、国民经济管理系顾海兵教授坦言,自己虽然不是钟老师的学生,但得到钟老师的帮助很多,至今仍感内疚的是为钟老师做的太少。顾教授将钟老师的人格魅力概括为四句话:知耻而定,大智若愚,慷慨陈辞,举重若轻。顾教授认为,追思会不应停留在对钟老师学术思想的简单回顾上,而要化悲痛为力量,以此为契机,接下来应该积极设想国民经济管理系的未来发展目标。
钟契夫教授的博士生、北京师范大学李宝元教授自认是钟老师比较中意的一个弟子。这可能缘于自己与钟老师的性格相似之处。在李宝元教授心目中,钟老师严厉,倔强,爱较真。而李教授自己也是一个爱较真的人。两个爱较真的人遇到一起,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冲突。李教授回忆了与钟老师相处的几个充分体现二人因较真而发生性格与学术观点冲突的有趣往事,令人有身临其境之感。
钟契夫教授的学生、《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杂志社副主编杨万东博士。杨博士除对以上大家提到的钟老师为人为学方面的可贵品质深表赞同外,联系自己的编辑工作,回忆起钟老师对其提过的一句重要嘱托:“你不能老是摆弄别人的思想啊,编辑也应该有自己的思想。”这句话对杨博士影响很大。杨博士坦言,从此以后,自己开始主动研究一些宏观经济热点问题,提炼自己的思想观点。
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努力学习钟契夫教授为人为学的高尚品格,团结一心,把国民经济管理学的教学科研事业推向新的辉煌。

(编辑:丁凯)

编辑:人大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