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初,“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学术论文大赛”正式启动,经过认真的筹划与组织,在教师们持续而细致的悉心指导下,在同学们积极参与、精心准备下,历时近半年,现已圆满闭幕。
本届学术论文大赛流程设置合理、各环节准备充分、同学们参赛热情高涨、师生互动密切频繁、作品涉及领域广泛、作品质量再上一台阶,为法学院学子提供了把握学术规范、提升科研能力、聚焦热点问题、担当社会责任的平台与契机。
用心组织,创造最有利的参赛环境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论文大赛”作为一项大型的学术活动,由法学院团委主办,法学院《法苑》杂志社承办。对于大赛进程中的每项活动、每个环节,都用心组织、缜密筹备,力图为同学们参赛、调研与写作创造最有利的环境。
为了使大赛有章可循,2008年10月初,法学院相关负责人便开始策划本届学术论文大赛,通过认真总结首届学术论文大赛的经验与得失,多次讨论与修改,最终形成了大赛的组织与举办方案,把大赛时间确定为2008年11月至2009年4月,横跨两学期,历时近半年。
2008年11月8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学术论文大赛启动仪式”在明德法学楼601徐建国际学术报告厅隆重举行,这标志着本届学术论文大赛正式拉开帷幕。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王利明教授,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袁罡、团委学术部部长康健,法学院党委副书记郑晓辉、副院长王轶教授、肖建国教授等应邀出席。各位嘉宾分别就本届学术论文大赛进行致辞、演讲与指导,现场气氛活跃,较好的达到了大赛启动与动员的目的,也为同学们拟定参赛计划、深入实践调研奠定了基础。
社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是两种参赛形式,本科生适合撰写社会调研报告。考虑到本科生实践经验相对缺乏、社会调研难度较大等原因,发学院组织了多场专场辅导讲座,邀请了包括统计学院杜子芳教授、蒋妍副教授,全国“挑战杯”获奖者丁雯雯,人民大学“创新杯”特等奖获得者等嘉宾,对同学们进行了专业的培训。从调研团队组建、论文选题、开展调研方法、修改调研报告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介绍,也针对“社会调查中样本选取与数据分析的相关技术问题”开展了细致培训。
在组织报名与收稿时,充分考虑到选题与参赛作品的特点,将作品分为民商法、刑法、宪法与行政法等十个方面,并逐一完成匿名、归类、编号、分配等工作,确保大赛评审公平进行。
公平是大赛的保证,质量是我们的追求。法学院在参考学校“创新杯”评审要点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评审模式,邀请了学院50多位教师组成阵容庞大的评委会,对每件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最终评选出研究生组与本科生组获奖作品各15篇。不仅如此,为了便于作者对参赛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每件作品都有3位评审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2009年4月15日下午,大赛颁奖典礼在明德法学楼602隆重举行,至此,本届学术论文大赛终于圆满落下帷幕。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肖建国教授、邵明副教授等应邀担任嘉宾,对大赛进行总结与回顾,并为本科生组及研究生组的一、二、三等奖共计30名获奖者颁发了精心制作的荣誉证书。
悉心辅导,提供最有力的智力支持
本届学术论文大赛的成功举办,离不开学院领导在物质与精神方面的大力支持与正确领导,更离不开院内外教师对参赛同学们持续而细致的悉心辅导。
本科生调研团队在作品申报、调研、写作、修改报告的过程中都积极向老师们请教,很多调研团队都在三位以上老师的辅导下完成了调研报告。大赛一等奖作品《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温州市苍南县联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的指导老师分别是徐孟洲教授、吴宏伟教授、朱大旗教授等,另一篇一等奖作品《农村土地承包权拍卖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平谷区“土地流转第一拍”为例》则在王轶教授、姚辉教授、高圣平教授、朱岩教授等辅导下完成。事实上,法学院各教研室大部分教师都利用个人休息时间,通过专场辅导讲座等多种形式默默无私地付出,为大赛提供了最有力的智力支持,为同学们完成高质量的学术论文与社会调研报告提供了最重要的帮助。
以肖建国教授为代表的法学院的老师们,见证了大赛的全过程,对参赛队伍进行了悉心辅导。在大赛启动仪式上,肖老师分别以“论文选题与写作”为题从“文以载道”、“言为心声”、“妙笔生花”三方面指导同学们写作。在社会调研的准备与实践过程中,肖老师一共为10多组调研团队提供了选题方向,修改调研提纲并提出写作建议,极大提高了调研报告的水平。此外,肖老师还积极为同学们顺利开展调研创造条件,如选取调研地点、联系接洽人员、提供调研介绍等。在大赛颁奖典礼上,肖老师又应邀担任颁奖与点评嘉宾,当谈及大赛过程中的辅导时,他引用圣经中的“施与比接受更快乐”话表达了自己的心声,深深感染了在场的获奖者。
每一支调研团队都离不开教师们的悉心辅导,每一份优秀的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都饱含了教师们的殷切期盼与心血。正如本科生组《城市规划中环境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研究 》成员所说的“老师们的无私指导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我在此要对所有给予我们帮助的老师们表示忠心的感谢。”
真心参与,形成最精致的参赛作品
对很多法学院学子而言,学术论文大赛都是在探索学术之路上的一个印记。这既是一个展示自我、增强法律素养的平台,也是提升学术能力、勇敢担当社会使命的良机。因此大赛自启动之初就得到了法学院学子的广泛关注,参赛规模大幅度提升、参赛领域极大拓展是本届大赛的鲜明特点。同学们真心参与,发挥才智,认真调研,力求形成最精致的参赛作品,造就了本届学术论文大赛的圆满成功!
大赛累计收到作品申报书103份,其中本科生申报49篇,研究生申报54篇,参加人数累计超过300人次。在选题上,同学们不仅紧扣法学理论而且几乎遍及各个部门法,例如劳动合同法的适用、群体诉讼、环境侵权、社区和解等等;在关注领域上更加开放,既有对当今社会发展的网络虚拟财产、法律援助等课题的反映,也有从信息社会的视角对唐代郡县制进行的再探讨;在选题的现实性方面,更涵盖了当前新形势下的社会热点,包括食品安全、出租车运营管理体制、农村土地流转等等。
为了使调研取得实效,每支参赛队伍深入到全国各地进行实地调研,力求调集第一手数据,真实反映社会民生,既体现了人大法学院学子勤奋钻研的优良学风,也展示了学子们勇于探索的社会责任感。其中,为了研究小额贷款制度的实际运行状况,本届学术论文大赛中力拔头筹、获得本科生组调研报告一等奖的调研队伍周达峰等人实地考察温州市苍南县的小额贷款状况;为了探究我国乡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本科生张琰等同学走进了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为了研究人民检察院民事抗诉案件现状,本科生刘硕等选取吉林省长春市作为典型调研地点。此外,汶川地震重灾区绵竹市、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江西省广丰县、珠江三角洲、青海省、北京各区县、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都留下了法学院学子调研的足迹。
正是由于参赛学子的全身心投入,才有了一份份精致的社会调研报告与学术论文,也许有的作品仍然稍显稚嫩,也许有的参赛同学没能获奖,但只要真心参与,便是成功,便能够在学术之路上积累一笔丰厚的财富。正如一等奖获得者张天依谈到调研感受时所说的:“参加学术论文大赛对我个人而言,收获特别大,有几周的时间,真的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论文的写作中,当时真就把自己当成一个学术人,专心做学问。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非常留恋那种心无旁骛、为了完成论文而全身心投入的感觉。其实即便是不获奖,我也并不遗憾花时间在论文大赛上,至少这个比赛曾经激励我们全身心投入过。”
精心评审,选拔最优秀的获奖成果
公平是大赛的保证,质量是我们的追求,选拔出最优秀的作品,才能让学术论文大赛更具权威性,为参赛同学所认可。
法学院在参考校“创新杯”评审要点的基础上,制定了科学的评审模式,克服评审时出现的评审老师主观性较强,不利于真实比较参赛作品的质量差异等因素,增强了大赛的公正性与权威性。同时,邀请了法学院各教研室50多位教师组成阵容庞大的评委会,对每份作品进行认真细致的评审,最终评选出研究生组与本科生组获奖作品各15篇。不仅如此,为了便于作者对参赛作品进行进一步的完善,每份作品都有3位评审老师进行点评,并提出修改意见。
经过精心的评审,以下作品脱颖而出,成为了本届学术论文大赛的获奖作品:
本科生组获奖作品:
排名 题目 申报者
1 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温州市苍南县联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 周达峰
2 农村土地承包权流转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以北京市“平谷第一拍”为例 郑媛兮
3 虚拟货币交易征税可行性研究及交易市场管理分析 赵博扬
4 探究我国乡镇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从安徽省庐江县石头镇说起 张琰
5 基于北京市C2C网商实行注册登记的实证分析和对策建议 安琪
6 路在何方:反思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以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场为例 张美慧
7 餐饮业职工试用期相关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为例 陈怡伊
8 关于我国基层法院法官断层的现状、原因及其对策的调研 赵格
9 人民检察院民事抗诉案件现状研究—— 以吉林省长春市为例 刘硕
10 中囯高校法律援助组织发展现状、困难及其对策研究 赖镇城
11 关于中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法律问题的探究 张秋实
12 缤纷成就和谐——群体性纠纷的现状调查与对策思考 高殷勤
13 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解决机制探究——基于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构建的思考 王超
14 高校法律援助组织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以北京地区为例 徐飞
15 袭警现象产生的社会原因和对策分析 李文浩
研究生组获奖作品:
排名 题目 申报者
1 如何把握“马克思的”名言——兼谈权利和义务的关系 郭辉
2 论消费者知情权请求权 朱巍
3 论“接触权”:著作财产权类型化的不足与克服 熊琦
4 论无因管理之请求权体系 张丽娜
5 经济法视野下的“毒奶粉”事件的思考 李昌庚
6 全球化背景下国际金融法制改革研究 陈文哲
7 公司社会责任:性质、内涵及其激励机制 周士伟
8 中国语境下的政治民主化与社会稳定的博弈与平衡 李昌庚
8 联合国维和行动中的行为归属问题研究 明瑶华
10 执行和解协议的法律定性研究 黄忠顺
11 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法分析 周宇知
12 英国合同相对性原则的演变——以判例法和制定法在法律规则变动中的作用为中心 解娜娜
13 肖志军的罪或非罪——从刑法不作为理论切入 李罗兵
14 论赃物善意取得制度的实践需求和具体构建 熊丙万
15 中国化的刑事和解制度研究 张晶
作为学术论文大赛的目的之一,本科生组的部分获奖作品将代表法学院参与更高层次的比赛。在送评中国人民大学第十一届“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本科生获奖作品当中,一共有十四篇获得了各种等级的奖项,包括特等奖一篇、一等奖三篇、二等奖四篇、三等奖七篇。其中,特等奖获奖作品《小额贷款公司制度研究——以温州市苍南县联信小额贷款公司为例》已被推荐代表中国人民大学参评第五届“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第二届学术论文大赛”现已圆满落下帷幕。大赛进程中,我们用心组织,创造了最有利的参赛环境;教师们悉心辅导,提供了最有力的智力支持;学子们真心参与,形成了最精致的参赛作品;评委们精心评审,选拔了最优秀的获奖成果。共同的努为法学院学子铺就出了一条宽阔的学术之路!
背景新闻:
2007-2008学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首届学术论文大赛”成功举办,大赛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彰显出法学院学子的学术风采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一年一度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学术论文大赛”,汇聚着法学院教师的殷殷期盼,见证着莘莘学子的不懈探索,进一步活泼了学术氛围、弘扬了法学学风、继承了学术传统,在法学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正逐渐成为专属于人大法学学子的最高学生学术品牌活动。
(编辑:周玲)